最近,隨著網絡游戲教育的發展,在媒體上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中國游戲人才缺口真的有六十萬之多嗎?筆者之前一段時間,偏聽偏信,在一些評論文章中不假思索的引用了這個數據,回過頭來看,真是汗顏!
人才缺口真有六十萬嗎?
筆者認為這個數字無疑是夸大了的。據有關報道稱,類似育碧這樣的國內知名游戲公司,上海總公司的員工大約為260人,在全球52個國家級地區的員工數為1900名左右。九城、光通等公司的游戲團隊大概在400人上下那么按照平均數計算,一個中型游戲廠商最多容納一百名游戲技術人員,那么60萬就需要6000家左右的廠商才能容納,中國現在有沒有6000家游戲廠商呢?如果把雜七雜八的渠道商什么的都算進去,可能還能勉強接近。但問題是這60萬都是缺口,還要考慮本身游戲廠商已有的人才量,那如此算來,如果徹底的把人才缺口都堵上了,游戲廠商的數量就要過萬了才能接收的了,這是一個多么恐怖的數字。
據《E時代周報》報道:“金山副總裁、烈火工作室總經理張志宏先生指出,游戲人才缺乏確實是困擾游戲公司發展的重要問題。在談到游戲人才缺口大小的時候,張先生認為,60萬絕對是一個夸大的數字,按照目前網游市場的增長速度,整個行業從業人數5萬人是一個合理的數字。”
制造聳人聽聞的數據意欲何為?
時下,對于這個六十萬人才缺口數據的真實性批判的文章已經有一些了,筆者不再重復他們的觀點。但筆者認為,在那些文章中都過于看重論證六十萬這個數據的真實性,而忽略了制造六十萬人才缺口背后的真實意圖。
其實如果讀者仔細閱讀新聞的話就會發現,在比較早出現的關于六十萬人才缺口的報道中,大凡開始強調人才缺口,后文便是一段某游戲教育機構的訪問,以“悲天憫人”之口,循循善誘的告訴即將選擇專業的學子們,選擇游戲制作的前途是光明的,道理是一點都不曲折的。而潛臺詞就是:來吧,加入到我的學校,學習游戲制作技術,畢業找工作一點不用擔心,而且還會是高薪!
如果是熟悉媒體運作的朋友們一定一眼就能看出,類似這樣的文章其實就是游戲學校的廣告,只不過是以新聞的面目出現,但大多難以掩飾其濃重的廣告氣息!這個在業內我們叫它“軟文”或“軟性廣告”。
一番剖析之后,其實幕后的操縱者便浮出了水面——游戲學校。正是通過媒體放出這樣聳人聽聞的六十萬缺口之風,才在游戲世界營造出一個游戲人才是超級緊俏商品的氛圍。誠然,游戲產業確實是缺少人才,急需人才,也確實有一個人才大口子需要填補,但絕對不是六十萬,把六十萬這樣的數據說出來,其實就是為了給前來讀書和想來讀書的學子們一顆定心丸:“有六十萬這么多,等到幾年之后我畢業,總不會一下填滿了巴”。就是針對這種心理,游戲學校才大炒特炒這樣一則新聞。
新聞炒作的是與非
對新聞進行策劃和炒作本身很難劃清是與非、對與錯。如果撇開上文說的那種私利因素而言,人才缺口夸大到六十萬也并非沒有可取之處。畢竟它在某種程度上為中國的網絡游戲事業提了個醒,也同時做了必要的宣傳,產生了轟動效應,讓大家都來關注游戲產業研發后繼乏力這一現狀。盡管這不是這一夸大宣傳的初衷。
那么我們回過頭來看看這樣一次夸大宣傳的兩個直接受益者:游戲學校和媒體記者。先看看游戲學校,通過宣傳,他們可能獲得更多更好的生源,但是一個很實在的問題擺在眼前,他們真有培訓優良游戲人才的軟硬條件和能力嗎?在各家的游戲學校的招生簡章上,幾乎每個都宣稱自己的權威性,其中不乏搬出了外籍教師的資歷、指出了和企業就業的掛鉤等等,縱觀各家的教材也是千差萬別,應該說從游戲的開發角度而言,如韓國FOVIX公司總裁盧辛植所言“游戲開發沒有博士,只有能作出好游戲的人才”。 筆者認為,中國游戲產業發展至今,正規的學院教育根本沒有跟上,游戲人才大多是外行轉內行,通過實踐培養出來的。系統的教育還在摸索過程中,如何能突然冒出如此多游戲學校,能“收留”如此多游戲教師。盡管不能否認其中有真正夠權威的,但濫竽充數、跟風撈錢的也絕對不在少數。這些筆者就不詳細敘述了。
那么現在就要看看媒體記者的職業道德了。寫點軟文賺點廣告費、潤筆費原本無可厚非。但起碼的記者守則要求真實性,總不能為了蠅頭小利而夸夸其談。筆者曾經長時間混跡于媒體,知道從媒體之口說出的話的分量,在民眾中,媒體上的文字就是鐵板一塊,也正是這種公信力,讓包括筆者在內的眾多媒體從業人員也信以為真,在批評別人的同時,我們首先要自我檢討,檢討自己的盲目和輕率,沒有思辯的看問題,沒有發現其中的“客里空“成分。而憑借著媒體在公眾心中的這種公信力,來售賣他們的私心。長此以往,媒體的公信力勢必下降,這就是為金錢要付出的代價。希望以后這樣的事情不要發生,起碼少發生,早發現,把不良影響減到最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