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今年稱為“反垃圾郵件年”,其原因有三:一是呼吁反垃圾郵件立法的生意越來越高,有預計說相關法律法規有望今年底出臺;二是進入中國的廠商越來越多,本土廠商也對這個市場躍躍欲試;三是垃圾郵件問題的確已經很嚴重了,中國互聯網協會4 月份的調查研究顯示,在中國,垃圾郵件占郵件總數量的60.5%。
但是,到底中國的反垃圾郵件市場有多大,能給VAR 們提供哪些機會呢?其實,反垃圾郵件目前在中國是雷聲大、雨點小,炒得厲害,實際市場空間有限的一個市場。此外,面對眾多進入的競爭者,以及反垃圾郵件本身的特征(是否可以作為一項獨立的產品還需考慮),這種狀況對于那些想“專業”做反垃圾郵件的VAR 來說,是要考慮一下自己的選擇了。從目前情況看,這個市場對于VAR 或SI不是無利可圖,但由于市場不確定因素多,即使現在能夠贏利,將來也不能多指望,而且面對即將到來的反垃圾郵件廠商的兼并潮,售后服務等很多問題需要考慮。
正解垃圾郵件
“Spam”,本來是一個美國肉罐頭的注冊商標,后來不知道怎么就成了“垃圾郵件、垃圾信息”的代名詞,而其衍生詞匯,包括antispam (反垃圾郵件),在報刊和廠商的宣傳冊上出現幾率日高,雖然這些詞匯在一般的字典中都難以找到正解。
這是一個新興的市場,或者說是信息產業發展的一個失誤,正如Y2K 問題一樣:為什么在開發郵件以及日后大量郵件軟件時,就沒有考慮過如何防止垃圾郵件的問題?當年Y2K 問題出現時,很多分析機構預言可能會給世界造成災難,于是有了很大的“市場空間”。實際上,這兩件事情都沒有發生。垃圾郵件問題,在筆者看來,與Y2K 問題類似,一是不會造成什么“災難”,二是市場空間將始終有限。
如果我們把有感染了病毒的機器發出的病毒郵件除外,那么剩下的所謂的垃圾郵件無非一些廣告信息,就像你買一份早報,真正讓你感興趣的信息不過20% ,那么剩下的東西都可謂是“spam”了,并且這些“”spam“肯定讓你浪費了時間,那么是否報紙上的這些”spam“也需要過濾呢?肯定不是。因為報紙為了賺錢,而你用低廉價格買來的早報,也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從某種角度上說,整個網絡也是一個大媒體,是一種媒體形式,因此有些垃圾信息是正常的。雖然像美國能國家出臺了反垃圾郵件的法律,但垃圾郵件不會因為這么一反就沒有了,只是要迫使其找到規避法律的方法而已。最近《Salon 》雜志一片文章報道說,一些發送垃圾郵件的不法分子已經改變手法,不使用自己的服務器發送郵件,轉而用木馬程序侵入普通用戶的機器,用其發送垃圾郵件。
既然叫“垃圾郵件”,必然有不好的一面。就像街頭小廣告一樣。有報告說,去年一年,發送垃圾郵件的人或公司利用這種方法不過為自己帶來了一億多美元的收入,根據Radicati的調查數字,他們去年共發送了150 億條垃圾信息,今年這個數字還要增長115%. 但這些垃圾郵件給整個社會帶來的負面效果確是巨大的。特別是對“精打細算”的美國人,市場調查公司Ferris認為,去年垃圾郵件給美國公司帶來的成本損失在100 億美元以上。相當于每個用戶端每個月要多花費14美元處理垃圾郵件事務。這些花費主要體現在工作效率降低、需要更多技術支持。
但這些受影響的美國公司自己又每天發送多少“垃圾郵件”呢?——多數公司都擁有“客戶數據庫”,并有向這些客戶(多數是潛在客戶)發送產品信息或公司信息的習慣。而還有不少公司,則是利用第三方來向用戶發送各種廣告信息。
有多少錢可賺
關于針對反垃圾郵件市場的容量問題,多數調查公司對國際市場的估計沒有多大分歧,一半認為是在10億美元左右。Radicati集團最近調查報告認為,2004年全球反垃圾郵件解決方案市場(包括反垃圾郵件廠商與反垃圾郵件外包商)預計將突破9.79億美元,與2003年相比增幅超過50%.該市場到2008年預計將超過17.4億美元。
反垃圾郵件多了,垃圾郵件的數量會不會因此而減少?Ferris的預測結果相反。2003年,商業用戶所接收到的郵件中,有15-20%是垃圾郵件;對于通過ISP 提供的信箱接收郵件的用戶,這個比例為30%.今年,Ferris估計全球的郵件中有60%是垃圾郵件。
該公司的數字表明,到2003年中,北美的商業用戶平均每天接收到10封垃圾郵件,ISP 用戶則接收到12封。而到2008年,這個數字將分別提升到40封和54封。其中,有5 %的商業用戶每天將接收到130 到400 封垃圾郵件。
但Ferris預計,到2008年,全球反垃圾郵件市場的容量才能達到10億美元,而2003年的數字是1.2 億美元。
7 月份,據聯合國組織機構國際電信聯盟估計,全世界80% 的電子郵件信息是垃圾郵件,每年給計算機用戶造成250 億美元的損失,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35%.
中國的情況怎么樣呢?中國互聯網協會4 月份所做的一份調查研究顯示,2003年垃圾郵件致使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損失達到了48億元人民幣,折合美元5.83億元。由于中國網絡用戶數量巨大,電子信箱數量更大,致使全球發送垃圾郵件的單位或個人把中國作為了首要目標。根據調查機構Commtouch 的報告,目前全球71% 的垃圾郵件的URL (統一資源定位器)是指向中國的服務器,美國以22% 排名第二。
那么中國反垃圾郵件市場有多大?有人認為有1 億,有人說是10億,有人說是100 億。完全是數量級上的差距,當然也可能是算法不同。今年年中,一家IT媒體爆出猛料,該媒體在采訪了億郵公司CIO 李勇后,援引李勇的觀點認為,在近兩年內,只是中國市場就將百億元的反垃圾郵件市場規模,并且稱為世界的最大市場,其中電信將占到30% 以上;政府機關及事業單位占20% ;其它的企業用戶將占有50%.
消息刊出,一時間轉載如云。好在,多數在此行業經營的公司有著理性的認識。上海思渠網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是作IronPort中國區總代理的,該公司副總經理吳金翰認為中國的市場規模是1 億元人民幣。這應該是一個比較準確的數字,多數廠商認為,即使到明年,中國這個市場不超過2 億元。
新興市場亦僧多粥少
盡管市場規模不大,但進入的廠商非常眾多。據報道,全球有反垃圾郵件的公司數量有300 多家,即使有10億美元的市場,平均到每家身上的份額并不大。
中國本土有10幾家公司有相關產品,再加上微軟、Symantec等巨頭的介入,以及英國、美國相關公司的進入,在中國從事此項業務的公司數量在40-50 家之間,實在可用僧多粥少來形容。
業界觀察人士稱,隨著較小的公司不斷被收購或自行消亡,反垃圾郵件市場上將只剩下幾家大公司。Meta集團的分析師認為,在去年有超過1.5 億美元進入這個市場,今年市場進一步膨脹之后,2005年的市場將呈現收縮狀態。如果說,今年在中國這個市場投資的公司不少,明年有所發展的話,到2006年,中國這個市場也會出現收縮。
市場出現收縮,將首先表現在價格競爭激烈,產品價格迅速下滑。由于最終用戶在考慮郵件安全性上,垃圾郵件只是考慮的因素之一,所以,用戶需要整合性更高的產品,例如增加病毒防護、郵件策略管理的產品,那么,專業從事反垃圾郵件的公司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直至消失或被收購。因此,業內多數分析人士認為,全球反垃圾郵件的公司將會從目前的幾百家降到10家到5 家。
這就是很多人預測的要出現在這一領域的市場震蕩。而在這之中,獲益的將是提供網絡安全綜合產品的巨頭公司,它們將最終獲得這場游戲的勝利。
車燈與整車問題
記得當年Netscape起訴微軟的壟斷案中,蓋茨用了一個比較生動的比喻來反駁法庭:“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問題,他們認為,因為有公司生產車燈,而就不允許汽車廠生產的汽車帶有車燈。”當時說的瀏覽器和操作系統的問題。
但這個問題同樣適用于反垃圾郵件產品。其實,即使是專業作這種產品的廠商也很擔心,未來完全指望著這一產品無法生存下去。說到底,反垃圾郵件只應該是整個郵件安全產品的一個功能,而難以作為獨立產品而存在。因此,這些專業廠商也在拓展業務范圍,試圖擴大產品功能。但一旦他們走到外面,就看到了微軟等更強大的對手。
在媒體高度細分化的美國,有一本專注在電子郵件和即時通訊的雜志:《Messaging News》。該雜志今年第8 期上,從前到后有10個反垃圾郵件產品的廣告,而封底是微軟的廣告,內容是關于郵件安全的。這讓人隱約想起一個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其實,蓋茨在美國一次電視節目上就預言:到2006年完全可以消滅垃圾郵件。他相信他們公司的技術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真如此的話,到時候還反什么垃圾郵件啊?)
情況并不難想象。如果你使用Foxmail5,就會發現相對以前版本,這個版本專門有一個地方放垃圾郵件。雖然它難以將所有垃圾郵件過濾,但被過濾掉的非常精確。如此一個簡單軟件可以做到的事情,微軟想將這一功能增加到Outlook 或Express 中,并不是太難的事。
今年6 月25日,微軟和Pobox 公司日前聯合宣布,雙方已經將各自的Caller ID 和SPF 兩種反垃圾郵件技術進行整合,并且新標準已經提交給互聯網工程任務小組(IETF),希望能夠通過審核并作為業內的統一標準。
據悉,整合后的新技術被稱為"Sender ID" ,該技術可以判斷出電子郵件的確切來源,因此可以降低垃圾郵件以及域名欺騙等行為發生的可能。據悉,包括美國在線、Brightmail、Cloudmark 、EarthLink 、IronPort、Sendmail、Tumbleweed以及VeriSign等多家企業均表示將支持Sender ID 技術。
可見,微軟已經在反垃圾郵件的標準層和技術層占據了主導地位。隨著它在反病毒領域的進展,在“不斷提高系統安全性”的旗幟下,微軟完全可以在自己某款產品中集成這一功能,將“車燈”安在車上。
VAR 持審慎態度
雖然有這樣的分析,但從目前看,反垃圾郵件留給VAR 們的利潤點還是比較高的,在中國一半有10個點以上。因此,目前如果有項目做,依舊可以賺錢的。
但美國的VAR 普遍對這一市場持審慎態度。今年初,當Symantec宣布計劃耗資3.7 億美元收購反垃圾郵件的領導公司Brightmail時,多數美國的VAR 感覺到攤牌的時候到了。
就像思科在2003初收購反入侵方案開發商Okena 一樣,收購后經產品融合后,VAR 們只能按照這些巨頭公司的策略行事了,他們難以得到新產品到來的高利潤率。
如今的反垃圾郵件市場也一樣,VAR 們難以預測你正在經營的一個產品是否要在很短時間內就改成了另一個商標。
“這種業務就是做一單說一單,很難有長期的打算,”北京的一家系統集成商說。“多數品牌在中國用戶心中沒有說服力,再加上不同公司在技術上差別也很大,產品缺少統一的標準,因此推動有難度。”
盡管市場規模不大,但進入的廠商非常眾多。據報道,全球有反垃圾郵件的公司數量有300 多家,即使有10億美元的市場,平均到每家身上的份額并不大。
中國本土有10幾家公司有相關產品,再加上微軟、Symantec等巨頭的介入,以及英國、美國相關公司的進入,在中國從事此項業務的公司數量在40-50 家之間,實在可用僧多粥少來形容。
業界觀察人士稱,隨著較小的公司不斷被收購或自行消亡,反垃圾郵件市場上將只剩下幾家大公司。Meta集團的分析師認為,在去年有超過1.5 億美元進入這個市場,今年市場進一步膨脹之后,2005年的市場將呈現收縮狀態。如果說,今年在中國這個市場投資的公司不少,明年有所發展的話,到2006年,中國這個市場也會出現收縮。
市場出現收縮,將首先表現在價格競爭激烈,產品價格迅速下滑。由于最終用戶在考慮郵件安全性上,垃圾郵件只是考慮的因素之一,所以,用戶需要整合性更高的產品,例如增加病毒防護、郵件策略管理的產品,那么,專業從事反垃圾郵件的公司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直至消失或被收購。因此,業內多數分析人士認為,全球反垃圾郵件的公司將會從目前的幾百家降到10家到5 家。
這就是很多人預測的要出現在這一領域的市場震蕩。而在這之中,獲益的將是提供網絡安全綜合產品的巨頭公司,它們將最終獲得這場游戲的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