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希望的產業
如果從技術含量、經濟效益、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和人才資源利用等方面給各種產業打分,那么軟件產業可以得到100分!軟件產業是中國未來最有希望的產業。
我為什么這么說呢?認真考察一下,我們就會發現, IT產品的主要價值越來越集中到兩個方面,一個是軟件,一個是集成電路。而且,和傳統領域相比,軟件和集成電路的特點就是技術更新快,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
盡管我們在傳統產業方面要趕上發達國家需要較長的時間。比如說汽車和飛機,我們要做出像“奔馳”、像“波音777”或“空客380”那樣的世界頂級產品,恐怕沒有一二十年是不行的;但是,要做出世界頂級軟件產品就不需要這么長的時間,因為軟件產業可以不必“循序漸進”,它完全可以依靠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如瀏覽器、即時通信等有重大影響的軟件,最初都是小公司發明的,它們靠的就是創新。由于軟件技術的更新和需求的發展一日千里,因此軟件產業特別適合于創新,它可以成為我們趕超發達國家最理想的一個目標。
軟件產業與傳統產業的不同還在于它基本上只取決于人的水平。例如,微軟公司軟件人員所用的硬件、軟件工具和中國軟件公司的沒有什么差別,差距只是在人員的水平上。既然中國有豐富的人才資源,中國人又被公認為適合搞軟件,那么,中國在軟件領域里沒有理由趕不上發達國家。
開源運動:中國軟件的契機
近年來,在軟件領域興起了開放源代碼軟件,它的知識產權不屬于任何一家公司或個人,而是屬于公共領域。于是,發達國家在軟件領域具有的技術和知識產權的優勢被削弱了、甚至消失了。只要遵循開放的原則,任何人都可以在開放源代碼軟件的基礎上進行發展,它使我們在軟件的開發上沿著國際先進水平向前發展。在開放源代碼軟件中,以Linux操作系統最為重要,因為操作系統是最基礎的軟件,當前軟件界又面臨Windows的壟斷,如果沒有Linux,人們將很難擺脫Windows的壟斷,F在,中國政府正在大力推廣使用Linux,基于Linux平臺的各種軟件也在迅速發展,這樣,中國將建立起一個自主、完整的軟件產業體系,從而不再受外國的制約,中國的信息安全和國家安全也將得到可靠的保障。所以說,以Linux為代表的開放源代碼軟件的興起為中國軟件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現在,中國軟件界出現了愈來愈多的創新事例。眾所周知,Office是世界上銷售額最大的軟件,微軟公司40%以上的收入即來自于Office。這些年來,微軟Office壟斷了辦公軟件市場,懾于微軟的強大,幾乎沒有人敢再做Office了。所以在年前,當永中的曹參先生帶領一批軟件人員開始做Office時,人們都為他們捏把汗。假如永中只是跟隨微軟走,那是永遠也追不上的。好在他們堅持自主創新,采用Java語言重新開發,在數據集成、應用集成等方面做出了創新。經過短短四年,永中Office已達到實用水平,它除了有自己的創新外,在整體功能上也在迅速逼近微軟Office。這個例子說明在軟件領域不應迷信,即使像微軟Office這樣,有十多年歷史的、非常成熟的軟件,也不是不可超越的。只要不盲目跟隨,立足于自主創新,后來者完全可以趕超先行者,在軟件領域,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
拒絕拷貝“印度模式”
印度在發展軟件產業方面創造了一個奇跡。從2002年開始,中國關于如何學習和追趕印度軟件的討論一直不斷,也一直有記者為這個問題采訪我,我還是堅持這個觀點:我們應該學習印度經驗,但不能照搬印度模式。
去年,印度的軟件和服務出口額達到了120多億美元,是中國的6倍左右。而且,印度120多億美元的出口軟件全部都是印度自己公司的產品,而我們出口的軟件產品中還包括一些外國公司在中國生產的產品。
因此,印度的經驗的確值得學習。現在中國很多軟件企業也在做軟件和服務的出口,由于我們起步遲,在這方面要趕上印度是不容易的。但是,我們也有自己的優勢——中國軟件對日本的出口發展較快,這是由于在地理和文化等方面有一定優勢。
中國軟件產業還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它有巨大的內需市場,F在,中國的GDP是印度的二倍,中國有規模為世界第二的IT制造業,中國正在大力推行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信息化,這一切為中國軟件產業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市場,而這是印度所不具備的。在這個內需市場的拉動下,我們不必依賴外國,就能建立一個自主、完整的軟件產業體系。因此在我們學習印度經驗,努力發展軟件和服務出口的同時,我們更應努力發展自主軟件產業,在這方面,中國軟件產業可以首先趕上印度。將來,即使是軟件出口,我們除了有印度那樣的“外包加工”型以外,也將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產品出口到全世界?傊,中國軟件產業的發展決不能簡單地“拷貝”印度的模式,而應走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