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是東北的,所以端午節的風俗和南方不同,倒是和山東的有些相似。每到端午節,首先要采來艾蒿插在門上,還要在門上貼上剪紙(這個我忘了叫什么了),然后就是吃粽子,好像也有一些女生弄一些五彩線和香包什么的。離開家很久了,也有10年了,一直沒吃媽媽包的粽子,俺自己也會包,三角的合四角的我都會,但是北方的粽子種類很少,也就是大棗、紅豆之類的。今年和GF在一起吃,超市買的,足足有10余種之多。五月初五,先祝各位好運!西部E網(www.wsalc.com)icech
“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民謠
端午節,本名端五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天長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于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宋景為了討好皇帝,避“五”字的諱,將“端五”正式改為“端午”。
關于端午的起源,就史籍來看,截至六朝,共有五種說法:一說是紀念屈原;一說是紀念介之推,流行于山西一帶;一說是紀念伍子胥,吳楚兩地習俗;一說是紀念曹娥,浙江會稽一帶習俗;一說是祭“地臘”,道教弟子的風俗。這些說法都有一定期地域性和局限性。后端午節的內容為紀念屈原一說流傳最廣。吃棕子、懸白艾、菖蒲、戴香草驅五毒、射柳是端午節活動傳統風俗習慣及活動。婦女和孩子們喜歡用絲綢之類縫制成小小的粽子、雞心、葫蘆、櫻桃、桑椹,以及小猴、小虎形狀的手工藝品,或用絲線纏成小小的粽子,端午節時和香包一塊兒,選出一兩件掛在胸前。認為這樣做可以防病,戴到端陽正午時,把它扔掉,稱謂“扔災”。
屈原的故事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 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尸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汪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尸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
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節風俗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于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山東端午節風俗
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古人把五月也稱作“午月”,五日又常寫作“午日”,“端”又是“初”的意思,所以五月初五就叫“端午”;因“午月”和“午日”兩個“午”字重復,所以“端午”又叫“重午”又因古人常把“午時”當作“養辰”,故“端午節”也叫“端陽節”。
從唐代正式規定端午節為重要節日后,逐漸開始重視起來。濟南人過端午節主要有以下特點: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五毒”指(蝎子、蜈蚣、毒蛇、哈蟆、壁虎〕形象的剪紙做成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就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驅蟲避邪,保以安康。飲雄黃酒,吃粽子。端午節這天早飯前,要先飲一杯雄黃酒,然后再食用粘米、紅棗等包成的粽子,飲黃酒據說可以殺蟲害,避百邪,包粽子則是為了憑吊愛國詩人屈原。戴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愛”。給孩子戴香包和在手腕上系上五彩絲線,這也是濟南端午節普遍流行的習俗。香包是用棉織品和絲線繡成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彩線象征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端午節這天,在濟南一些名士則在這一天泛舟明湖,聚會暢飲,作詩唱合。以上這些風習,有些一直延續至今天,如端午節這天插艾枝,包粽子等,今天在濟南依舊很興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