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公96年大學剛畢業時,月薪加起來只有1500還不到時,在上海的幸福生活。請各位有耐心的讀下去:
我和老公都是96年夏天畢業的,讀的是紡織院校,分配在國營單位,我上班第一個月基本工資330(本科),他是300(專科)。
我是外地學生留滬,所以沒有住房,好在單位里有集體宿舍,15元/月,條件極差,連食堂都沒有。老公(那時候剛認識,男朋友都談不上)是上海人,有合用的老式公房一間,總之我們倆是不用解決住房問題了。
96、97年的消費水平應該和現在米價上漲之前的差不多,我們那時候所有的工資獎金補貼加在一起,一個月也就1000出頭吧,現在回想起來,確實過得清貧,可是那時候一點沒覺得。
從我們正式談朋友開始,我們的經濟就合并了,所以我很不理解,為什么有的恩愛夫妻可以一輩子實行各自的經濟,你用你的錢,我用我的錢,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對生活的看法,呵呵。
那時候沒有什么別的消費,就是吃飯。老公是個懶人,從來不會自己做飯,我住集體宿舍,也沒有條件做,一般都在外面吃。
早飯,外面買點心,1元以內,偶爾也買個1.8元的雞蛋餅。中飯在廠里食堂吃,控制在3元以內,晚飯我們經常在外面吃碗面,我比較胖,經常吃辣醬面,2元,他比較瘦,我就讓他吃大排面,3元。這就解決了吃飯問題,是不是很省?
當然也有改善的時候。我第一個月正好是高溫季節,加上高溫獎拿了900元,我買了輛永久牌自行車(呵呵,上海的名牌),200多吧,這樣就解決了交通問題。他有一倆老舊的自行車,盡管有點遠,不過也是騎車上班,而且只要不是非常遠的地方,都是騎車去,我們一起騎,遠點也不覺得累了。
我第二個月的工資就低下來了,只有700多,我買了個電炒鍋(不沾涂層的,我好喜歡,呵呵),反正在宿舍用電不花錢,所以我下班沒事了就開始慢慢自己買菜燒飯。那時候我在車間實習(實習期要一年,好剝削啊,現在是違法的了),要翻班,生活不規律,他在設計室,做日班,所以我們沒多少時間能碰在一起。每當有時間在一起吃飯了,我總是早早地去買好菜做好等他下班到宿舍來吃,那時候我做的菜飯,放點菠菜,放點粉條,放點肉糜,在電炒鍋里炒一炒,把飯放進去,做一大鍋,他胃口小,可是每次都吃好多好多。呵呵,回憶也是一種甜蜜。
自從有了這個電炒鍋,我們的伙食明顯改善了,省錢倒有限,只是我經常可以給他做點好吃的,有時候還可以多做點第二天帶著吃中飯。
他為了多掙點錢,下班后還去廠里消防值班(反正回家也是一個人),在消防室住一晚上還能拿錢(拿多少我忘了,反正是不多)。這樣我們在一起的時間更少了,消防值班時是不允許隨便離開廠的,他跟門衛混熟以后就經常溜出來,和我一起吃個晚飯,沒多少時間就要回去,在一起的甜蜜時間總是那么短。現在想想,金錢,時間,和幸福也并不是沒有關系。
那時候最大的伙食改善就是去小浦東雞粥店去吃一次雞粥,買半斤三黃雞和其他東西,喝瓶黃酒,邊喝邊聊,就是好幸福的享受了。我們大概一周總要吃一次雞粥,消費在20元-30元。現在小紹興的雞我都不感興趣了,偶爾逛街找不到吃東西的地方才勉為其難吃一次。
跳舞可能是我們除了吃飯以外最大的消費了。老公喜歡跳舞,也跳得好看,我們如果正好休息天碰在一起了就會去跳舞。當然那時候廠里經常會搞活動,有不花錢的舞跳,所以10元一場的舞會我們也很少去。老公運氣特別好,每次搞活動都能抽到大獎,舞會散場拿著獎品送我回家,真是別有一番幸福在心頭。
我住到他那間小屋之后,烹飪條件有所改善。盡管他家的廚房是公用廚房,他長期不開伙,屬于我們的地方只有很小的一塊,但是我還是很滿足:公用的另一家相處滿和氣,有管道煤氣了(盡管爐子是最老式的要用火柴打的那種),有個臺子可以給我切菜,更重要的是有個碗櫥可以給我放東西了。這些文字現在看看挺可笑,但是我剛搬過去時就是這樣的心情,啊,好開心啊,條件改善很多啊。
這時候已經是97年夏天了,他那間小屋什么電器都沒有,我住了一個月的時候正好他一個朋友要賣電視,我們就花了1700買下了這臺二手的21寸松下原裝電視,這臺電視我們到現在還在用,畫面非常清晰,顏色非常逼真,從來沒壞過。
我們的工資時高時低,但是一直都沒超過過1500。然而這樣的生活我們每月都能有400-500元的節余,所以沒過多久又買了臺微波爐(300元,比格蘭仕最低的品種還要低100元,但是很好用,用到我們搬新房時才壞)。有了電視,有了微波爐,我覺得我們的生活就不錯了,沒有洗衣機就手洗,那時候我們所有的衣服包括被子床單都是我手洗的,也沒覺得麻煩,就是冬天太冷,我在98年12月份的時候還用手洗被套呢,手凍得僵掉都擰不干被套。
我們在結婚前買的另一樣電器就是VCD。老公喜歡看片子,而我認為這是奢侈消費,可以放到結婚后有了閑錢再買,經不住他強烈要求,還是買了,好貴的,1800,現在DVD都只有幾百元了。
我們是98年5月結的婚。盡管很節省,我們的積蓄還是不足以結婚。不過沒關系,沒錢有沒錢的辦法。
首先是房子,我們準備就用他的小屋做新房(哪有錢買房子?)。他找他做裝修的一個朋友來幫我們裝修了一下,也就是把家里的電線重新排了一下,刷了刷墻,刷了刷地板,刷了刷窗,就是裝修了,他那個小屋實在也沒什么好弄的。
最主要是家具,他以前那張床只有張床板,我們買了張床,一個衣櫥,一個書櫥,一個布藝沙發,一張桌子和幾個凳子,一共花了1000多(呵呵,不可思議吧?)。那時我一個親戚問我家具買了多少錢,我如實告訴她,她怎么也不信,非說我少說了一個0。
然后做了套窗簾,買了套床上用品三件套和一個大布娃娃,就是家里的布藝了。這樣一弄,本來簡陋的小屋真有點喜慶的味道了。
結婚最大的奢侈是拍了套結婚照。老公是學美術的,認為結婚照一定不能少,而且還很挑剔,要找拍得有水平的拍。找了好幾家,我們在淮海路的儂儂婚紗訂了一套2000元的(如果他不挑剔的話,1000元就可以搞定了)。
然后就是辦酒的事。我至今很感謝我們兩家的親戚,他們都認為我們倆在上海這樣生活非常不容易,所以每家都資助我們1000元,并且不要我們辦席還禮,說辦席是華而不實的東西。于是我們結婚就發了300多元的喜糖,給親戚,同事,朋友,同學。因為我們倆在同一個廠,所以同事很多都是重復的,這樣喜糖也沒發多少錢。然后就是去我家旅游了一下,旅游的錢是我媽贊助的。
親戚的錢加在一起,一共有8000元,我們把所有的事情都辦完之后發現還有很多錢剩余,于是我們開始購置家用電器。98年5月結婚,7月才買了冰箱,洗衣機,完成家庭的電器化。但是有一樣東西,那時候沒有很多人有但我們都認為是必須的,就是電腦,我們在98年國慶節,向我哥借了一萬元買了臺聯想電腦(那個時候電腦好貴的)。
1500元的生活慢慢結束了,我和老公相繼跳槽,靠我們自己的收入買了128平米的房,現在我們自己有了不錯的住房,有個天真活潑的女兒,月入萬元多,準備在必要的時候買車。再回憶從前的日子,恍如夢中,但是甜蜜溫馨。
現在上海白領打工者外地人越來越多了,有時候我和同事談起租房的事情,談起我們以前的生活,同事都不敢相信。
是的,生活的質量是我們不斷追求的目標,但是在達到目標之前你必須有所付出。老公的小屋只有10個平米,要放我們所有的家具,廚房在樓下,三家合用,沒有衛生,我也必須倒便盆。這樣的生活我們過了3年,女兒出生后我父母幫我帶孩子也一起住,10個平米(后來搭了個閣樓)住5個人,你能想象嗎?我父母家是二室一廳,標準的新公房,倒便盆還是我5歲時的模糊記憶,但是在上海,很多人過著這樣的生活,在住房改革之前,房子還不能自由買賣,這樣的小屋,前樓朝南第一間,是很多人羨慕的對象,呵呵。換個角度看問題,樂觀點。
生活就是這樣的。
在《夫妻二人月薪四千北京怎么過》的跟帖里,我看到有人問,北京1000怎么過。其實不論什么樣的生活都能過,關鍵看你能不能吃那樣的苦。
寫這張帖,跟千千萬萬在上海打工的外地人共勉。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