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制造了第一臺筆記本電腦?
“誰制造了歷史上第一臺筆記本電腦?”對于這個問題,業界有著不同的解答。
1996年,美國《電腦雜志》提到康柏于1982年11月推出了一款手提電腦,重28磅(約合14公斤),這應該算是最早的筆記本電腦雛形。但IBM卻拒絕接受這個說法,堅持認為它在1985年開發的一臺名為PC Convertible的膝上電腦才是筆記本電腦真正意義上的“開山鼻祖”。
美國人爭吵不休,大洋那邊的日本人也不樂意了。因為他們認定世界上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是東芝公司的T1000,這款于1985年推出的產品采用Intel 8086 CPU,512KB RAM,并帶有9英寸的單色顯示屏,沒有硬盤,可以運行MS-DOS操作系統。
實際上,之所以會發生“誰制造了第一臺筆記本電腦”的爭執,關鍵在于日本人和美國人對筆記本電腦前身的理解不同。上世紀80年代初,IBM開發出個人PC后,人們夢想著開發出一種能夠隨身攜帶的PC產品。1983年,《國家電子》雜志首度提出了“手提電腦”的概念,后來這個概念又演變為“膝上型電腦”,當時包括蘋果、IBM和康柏等公司都推出了這種產品。在美國人看來,正是“膝上型電腦”的發展催促了筆記本電腦的誕生。
而在同時期的日本,東芝、松下和索尼等廠商則熱衷于開發一種被稱為“移動PC”的產品,“移動PC”基于IBM PS/2系統,使用外接電源。嚴格來講,當時日本人所開發的“移動PC”更接近于今天的筆記本電腦。尤其是日本廠商在開發“移動PC”的過程中強調便攜性,這與美國人設計那種笨重得需要扛起來才能移動的“膝上型電腦”形成鮮明對比。更為關鍵的是,正是在東芝T1000推出之后,筆記本電腦相關的各種新技術、新產品才紛紛出現,市場開始全面快速的發展。
2001年,《美國計算機協會學報》在紀念PC誕生20周年的一篇報道中寫了“1985年,東芝推出T1000,第一次給人們帶來了‘筆記本電腦’的概念。”
英雄輩出的時代
整個20世紀90年代,是筆記本電腦領域英雄輩出的時代。
在誕生之初,由于技術上的限制,筆記本電腦大多體積笨重、穩定性差,這個市場長期處于停滯狀態。
1989年,拯救筆記本電腦的英雄終于出現,那就是以開發芯片為主的英特爾公司。它于1989年推出了386SL低功耗CPU,起始主頻為16MHz,這是歷史上第一款筆記本電腦專用CPU,有效地降低了筆記本電腦的發熱量和體積。從1994年開始,英特爾先后為筆記本電腦開發了電壓自動調節(VoltageReduction)、頻率調節(ClockGating)和Quickstart等筆記本電腦CPU專用技術。后來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在一次電視專訪中表示,英特爾將筆記本電腦產品線劃分開來的決定讓筆記本電腦的發展至少加快了十年。
第二個英雄則是日本東芝。1990年,當人們還在爭論筆記本電腦是否具有存在的價值時,東芝成功地開發出第一款彩屏筆記本電腦T5200C,不過這個舉動在當時并沒有贏得多少喝彩聲,《日本經濟新聞》在新年科技瞻望中就這樣評價新生的T5200C:“人們會青睞這種顯示屏不到10英寸的電腦產品嗎?它的前景很難說。”
但東芝公司卻對筆記本電腦有著義無反顧的執著。一年之后,它又推出T3200SXC筆記本電腦,這是第一款商用的、配置彩色TFT顯示屏的筆記本電腦。盡管今天的東芝在筆記本電腦市場已經毫無優勢可言,但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正是東芝在這個領域不斷推出自己的產品,才帶動了整個筆記本電腦市場不斷向前發展。
在筆記本電腦領域還有一位英雄不能不被提到,那就是“PC之父”IBM。其實,IBM很早就涉足了筆記本電腦領域,但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始終沒有推出具有影響力的產品。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1994年。在這一年10月, IBM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帶有CD-ROM驅動器的筆記本電腦 ThinkPad 755cd,這成為筆記本電腦發展史上的一個分水嶺。以此為起點,筆記本電腦從純商用走向了更為廣闊的多元化市場。
1995年,IBM推出了被稱為“藝術經典”的ThinkPad 701C,這款筆記本電腦的重量只有4磅,整個機型就如同一只展翅欲飛的蝴蝶。由于將藝術性和高科技完美結合,ThinkPad 701C后來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
更小更快的發展趨勢
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筆記本電腦呈現了更小更快的發展趨勢。
1996年,XGA顯示屏開始大量出現在筆記本電腦上面,大大提高了筆記本電腦的可視性同時保持了其苗條的身材。
硬盤的發展也推動了筆記本電腦的“瘦身”。1985年東芝公司推出的T1000并沒有裝備硬盤,使用起來很不方便。而在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內,筆記本電腦的硬盤容量一直徘徊在500MB~800MB之間。到上個世紀90年代,IBM將MR磁頭技術運用到硬盤中,使得個人用戶的硬盤突破了1GB,筆記本電腦的容量也隨之增大。1995年,IBM ThinkPad 760筆記本電腦就配備了1.2GB的硬盤。
伴隨容量不斷增大的,是筆記本電腦硬盤體積的不斷縮小。最初,筆記本電腦硬盤的厚度超過了17mm,使得筆記本電腦的體積基本沒有壓縮的空間;90年代末,廠商們將這個厚度降到了12.5mm;在本世紀初,9.5mm的硬盤逐漸普及。同時,硬盤的直徑也在悄然縮小,傳統的筆記本電腦硬盤直徑為2.5英寸,到2002年初,東芝推出了兩款具有劃時代意義的1.8英寸的內置硬盤產品:MK1003GAL和MK2003GAH。MK1003GAL容量為10GB,一張盤片,僅有5毫米厚。隨后其它廠家也生產出了自己的1.8英寸產品。
2001年,筆記本電腦在3D顯示方面終于有所突破,兩大圖形芯片巨頭ATi和NVIDIA開始涉足筆記本電腦顯卡領域,筆記本電腦進入高性能的3D時代。nVIDIA GeForce 2 Go顯示芯片使筆記本電腦可以更加流暢地顯示3D效果,耗電量只有大約0.5W,體積比臺式機的減少了大約一半。2003年3月,迅馳移動計算機技術問世,再次將筆記本電腦推向了無線通訊新時代,在加強便攜性的同時,具備了更強大的功能。
除此之外,超薄光驅、TFT液晶屏、鋰電池以及無線通訊技術的發展也都促使了筆記本電腦向更輕更薄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