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4.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2.3萬平方米,設有近 20 個展廳——坐落于上海浦東新區的上海博物館東館,已成為無數人心中的“寶藏展館”,這里以體系完整、脈絡清晰、史料翔實、敘事生動的陳列,為觀眾完整呈現中國古代藝術的發展歷史。
以前逛展,不少人都曾遇到過困擾:想直奔青銅館卻在樓層間繞了遠路;想近距離欣賞大克鼎,要排隊半小時才能靠近;好不容易找到目標展柜,又看不懂文物的背后故事……
現在不同了!近日,上海博物館東館(以下簡稱“上博東館”)與商湯科技聯合打造的AI客流智能中樞與AR+AI導航平臺全面上線,該項目深度覆蓋上博東館數萬平方米的公共空間:游客打開手機,就能一鍵開啟AR實景導航;場館管理者可實時查看各展廳動態刷新的客流數據,進行管理和調控。
此等規模的項目落地成功驗證了“AR+AI”融合模式在文化場館的管理與服務價值。
目前,該項目已經成為上海博物館 “智慧 3M 體系(智慧保護AIM、智慧管理BIM、智慧服務CIM)” 的核心應用之一。
幾萬平方米的博物館,AI如何破解空間大+人流密集難題?
對于體量龐大、空間復雜的文化場館而言,“觀眾迷路難導航、講解資源分配不均、熱門展區擁擠限流” 是長期存在的行業共性痛點。
針對上博東館展區面積大、展館與展品數量多、人流密度大的運營難題,商湯科技與上海博物館密切協同,將前沿的視覺 AI 能力、AR技術與文博場館的服務場景深度融合,構建起 “管理高效、服務精準、體驗便捷” 的智慧運營體系。
通過厘米級室內定位、AR實景導航、全域客流量精準統計與可視化管理、算法推薦個性化導航等能力,破解了觀眾 “逛館易迷路、熱門展區排長隊、觀展茫然無方向” 的參觀痛點。

上海博物館東館
商湯方舟為場館裝上“智慧大腦”,客流管理更從容
在運營管理端,商湯科技的AI客流智能中樞如同為場館裝上了“智慧大腦”。
該平臺基于商湯方舟高精度視覺AI算法,依托高清視頻流與服務器集群形成的感知與算力底座,通過微服務架構與動態調度機制,可在多算法并行條件下實現秒級解析與刷新。
通過精準統計實時進場、出場及在場人數,平臺可以實時生成展廳級、甚至展柜級的人流密度數據和1~10分鐘顆粒度的熱力圖,為場館提供可視化管理依據。
當某區域出現人員過度聚集風險時,管理者只需看一眼屏幕,就能清晰掌握哪個展廳擁擠、哪個展柜前停留的觀眾最多,從而助力安保人員提前介入疏導、實施動態限流。
結合歷史客流數據,場館工作人員還能優化排班方案,顯著提升運營效率——不僅讓高峰期觀眾平均等待時長大幅縮短,更使場館單日接待能力顯著提升。
值得關注的是,平臺采用結構化屬性識別與去標識化處理技術,在確保客流精細化管理的同時,嚴格保護游客隱私,嚴格遵循國家數據安全規范。
“路癡”福音,解鎖你的口袋看展“智能管家”
在觀眾服務端,AR+AI導航平臺為觀眾帶來全新體驗。
依托厘米級視覺定位與三維空間重建,觀眾只需通過微信小程序“上海博物館”—“AR導航”即可實現實景導航,精準定位目標展區、文創商店,以及休息區、飲水點等服務設施,徹底告別“找路難”。
更智能的是,平臺會結合預約、客流與AR導航行為數據,構建動態智能推薦機制:
通過對人群畫像、歷史軌跡和實時擁堵情況的綜合分析,為不同人群提供個性化的觀展路徑推薦——為親子家庭推薦互動性強的展區,為文物愛好者規劃深度品鑒路線,還能引導觀眾避開人流高密度區域,有效減少無效步行,極大提升觀展舒適度,也一定程度上優化場館運營效率,實現 “拿起手機即走即看即聽” 的智慧觀展。

微信小程序“上海博物館”-“AR導航”為觀眾提供AR導航服務
目前,這套AI客流智能中樞與AR導覽平臺已深度融入上博東館 “智慧 3M 體系”,精準契合了國家“人工智能+”行動中關于通過智能化“拓展服務消費新場景”、“提升文娛生活服務品質”的戰略部署,展現了科技賦能文化消費的廣闊前景,也為推動智慧文旅和城市公共文化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可復制、可擴展標桿項目。
商湯科技以原創 AI 技術推動文化科技領域創新發展,為公眾帶來更便捷、生動的文化體驗。未來,商湯科技將持續拓展 “AI+” 的應用邊界,把成熟的技術能力與解決方案延伸至更多場景,為更多管理者破解運營難題、提升管理效能提供有力支撐,助力科技創新與行業智慧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