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我在差評公眾號上看了一篇文章,介紹的時一款名叫「NoFeed」的 App 以及它背后的故事。
上線第一天,NoFeed 就登上了 AppStore 效率類產品榜單,也在社交媒體上收獲了一眾好評。這款產品可以免費使用 3 天,之后可以花6元錢解鎖長期使用資格。
NoFeed 的設計和開發者是一個名叫 Leslie 的在讀研究生,之前參加一些大廠的產品招聘均以失敗告終,面試官甚至直接說她不適合做產品。
那么,一個不適合做產品經理的人到底做了一款什么產品呢?
要分析一款產品,得先看這款產品對應的場景和用戶需求。
排除干擾直達搜索
回想一下,你在使用小紅書、抖音、淘寶這類產品去搜索某個東西時,路徑上都是先打開對應 App,然后點擊搜索框,再輸入關鍵詞并觸發搜索。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路過對應產品的主頁,比如小紅書信息流、抖音視頻流、淘寶商品流。
然而,很多人就是在這個環節經不起誘惑改路去刷信息流去了,甚至全然忘了自己進來是要搜索啥的。說實話,我就遇到過同款問題。
因此,NoFeed 就是從這個場景切入去解決用戶的一個需求,排除干擾直達搜索結果。
這一點,從 App 名字上就得到了很好體現。
在產品設計上,NoFeed 只用了兩個輸入框和一個按鈕來實現主路徑。用戶輸入想去哪款產品搜索什么關鍵詞,然后一鍵直達。

比如上面的例子,我輸入「小紅書」和關鍵詞「nofeed」后點擊確認按鈕,接下來就自動跳轉到小紅書 App 的搜索結果頁面了。
這個體驗,跟你直接在小紅書里搜索對應關鍵詞是一樣的,不同點在于跳過了主頁信息流。

同理,如果你輸入的是淘寶、微博、京東,它就會自動帶著你的搜索關鍵詞去打開對應 App。目前,NoFeed 已經支持了大多數主流 App 產品的跳轉。

與此同時,你還可以查看自己的搜索記錄,點擊對應記錄也可以一鍵直達。

精準切中用戶核心痛點
產品基本就是這樣,是不是覺得很簡單?甚至會懷疑,真的有人存在這種需求么?我覺得,還是精準切中了一部分人的核心痛點的。
這個用戶群往往有一個共性,就是某一刻對自我的控制力弱于對目標的堅持執行力。人是經不起誘惑的,就連我這種自律能力極強的人,也的確出現過上面描述的場景。
在我看來,NoFeed 的核心價值其實是提供了一道屏障,通過主動隔離的方式讓用戶有機會排除干擾,然后更專注去完成搜索目的。
說得直白點,就是花錢保護專注力;蛟S你還會有一個疑問,這種難道不是偽需求么?
的確,用戶在理性上認可保護專注力的重要性,但是在習慣和潛意識里,其實還是對原有路徑的依賴。況且,這些用戶并不會裝了 NoFeed 就卸載其他 App,當他們想去刷信息流時還是留有后路。
這么看來,這個解決方案和需求之間似乎是矛盾的。
這么看來,這個解決方案和需求之間似乎是矛盾的。
我覺得,NoFeed 成立的前提是用戶能否構建起環境隔離意識,比如娛樂、工作、學習環境的區別。說得直白點,就是當這些用戶在需要排除干擾的環境下產生要搜索某個東西的需求時,他們是不是優先想到 NoFeed。比如工作環境,再比如學習環境,NoFeed 的存在的確能幫他們排除干擾。
另外,付費使用的模式也是一個精巧的設計。假設 NoFeed 是一款免費產品,我覺得大多數人可能也就嘗鮮一下就完事了,很難引起真正的重視。但是,當 NoFeed 需要付費購買去使用時,人們會因為自己的投入而提升重視度。因此,我覺得 NoFeed 是一個付費保護專注力的工具,但它并不適合所有人。
設計和開發者 Leslie
說到它的設計和開發者 Leslie,還是個挺有想法和執行力的人。據我了解,NoFeed 是通過 AI 編程工具 Cursor 完成開發的,同時 Leslie 也加入了一些自己對產品的思考。
比如,有用戶建議她在輸入 App 名字環節采用 Logo 點擊或者列表選擇這種更方便的形式,但是她都拒絕了。原因很簡單,她認為 NoFeed 提供的是一種直接和自然的方式讓用戶完成搜索。
從思維路徑上,當用戶產生一個搜索需求時,腦海里想的也就是「去xxx搜索xxx」。如果改成列表選項模式,那這種自然的思維模式就被打斷了。因此,為了一點便利性而破壞這種直接自然的過程,其實跟產品的價值點是相悖的。我思考了一會兒,的確如此。
最后,在產品一開始的自我介紹里,這段文字既展示了一個產品經理理性的一面,也透露了一個產品經理感性的一面。

至少憑這個思考,她(Leslie)就是個適合做產品經理的人。(說明:本文經作者唐韌授權轉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