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發現自己微信訂閱號信息流里出現了很多未關注的內容,那是因為你的訂閱號被自動開啟了消息個性化推薦。
不知道你們會不會被這種推薦所打擾,反正我會。
上周四我寫了一篇文章聊了聊訂閱號的個性化推薦機制,也收到了很多讀者的反饋,有吐槽、有喜歡、也有覺得無所謂。
可能我使用公眾號的時間太長且頻率太高,它已經給我形成了非常固定的認知,更像是我自己精挑細選后的信息渠道。
可個性化推薦的出現,頓時讓我的精挑細選失效了,大量的無關信息涌入我的視野并產生了大量的信息噪音。
于是,我關閉了訂閱號消息的個性化推薦。
有讀者并不知道這個功能可以關閉,其實入口就在訂閱號右上角圖標的設置里。這個開關默認是開啟狀態,只要關閉,訂閱號就會回到之前的狀態。

在關閉這個功能的三四天時間里,我并沒有產生錯過什么的感覺,也不會對那些推薦內容產生懷戀。
我想了下背后的原因,大概率是推薦內容和我自身需求的匹配度太低導致的。
如果開啟個性化推薦,未關注內容會以「看一看」信息流的方式接在已關注公眾號尾巴上,像是兩個產品模塊的機械拼接。
為了表明內容的相關度,微信的產品經理會在推薦內容左下角打上一些標簽,比如「我?吹奶枴埂ⅰ1個朋友在看」、「21個朋友讀過」、「2個朋友分享」、「1個朋友贊賞」。
這些標簽仿佛都在替那些貿然出現的內容們向我表明自己的身份,你看,我是你朋友們感興趣過的。
朋友們感興趣過的,然后默認我也可能感興趣,這叫基于關系鏈的關聯推薦。
不過,這種產品推薦機制比較基礎,會造成需求命中率很低的情況。就好比我朋友喜歡吃臭豆腐,默認我也喜歡吃,其實這中間沒有必然邏輯關系。
如果想要提升這種基于好友行為的內容推薦命中率,可能還需要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人以群分」。
轉換為一種產品語言,或許應該叫標簽。
比如說,我好友中有很多產品經理,而我跟他們屬于同一個圈子同一種職業,那他們感興趣的內容我也感興趣的可能性會稍微大一點,而且這只限于工作領域。
可是,要具備這樣的標簽和內容場景同時滿足的條件,那實在是太難了,需要算法非常智能且有很多基礎數據支持。
所以,內容命中率低的問題靠社交推薦并不能很好解決。
之前也有讀者提建議,說不要把個性化推薦信息流接在已關注公眾號的后面,可以直接在頂部開一個新 tab 來承載。
不過我覺得,微信團隊是不會這么干的。
原因很簡單,這么做在產品層面太粗魯,太不優雅了。
其實「看一看」本身的價值是很大的,這種社交推薦盤活了公眾號生態的內容,尤其給一些新晉創作者帶來了初始流量,給老作者也帶來了增量。
更何況,「看一看」早就成為了獨立模塊出現在微信的「發現」模塊。
如果單獨體驗「看一看」的功能和內容推薦,其實并沒有什么違和感,都是來自好有行為的推薦。
可把「看一看」強行縫補在已關注公眾號尾部,那這種感覺就不一樣了。
如果把已關注公眾號比喻為自行挑選的自助餐,那縫補在尾巴上的「看一看」就像在我自助餐碟子里強行倒入別人喜歡的食物。
不用多說,這種感覺肯定不好。
如果我是帶著好奇和探索的需求去朋友碟子里挑一些食物嘗嘗,覺得好吃我就去盛一些,不好吃我就拉倒,這種感覺也會完全不一樣。
就是這些細節體驗,決定了把「看一看」縫補在已關注公眾號后面并不是一種非常好的設計。
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感覺。
或許從整體最優解的范疇內,這是微信團隊給出的一種既能滿足用戶需求、也能帶來數據增量、還能盤活公眾號生態的方案。
不過我還是想說,其實這種開關可以不設置為默認開啟,畢竟默認開啟就是在幫用戶做決定,是在強行往他們餐盤里裝他們可能不喜歡的食物。
尤其是需求命中率不高時,默認的產品策略可能就會失效。
所以,我還是關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