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天下大勢,中國工業制造業正在去產能、調結構、產業升級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奮勇前進。原來的粗放型模式必然在轉型陣痛中逐漸被集約型發展所取代,產業才能進入發展可持續的良性軌道,而集約型模式的核心詞之一就是“精益”。
說起精益界的正根兒,那是在上世紀80年代,豐田公司(Toyota)的一代大家大野耐一(Taiichi Ohno),在生產線上實行了一種當時全新的即時生產(Just-in-Time,簡稱JIT)概念,后稱精益生產LP(Lean Production),說白了就是要在企業的生產和其他相關環節上,大幅提高效率,杜絕浪費,也就是要省錢。
豐田公司建立了精益界的第一座豐碑,至今全球制造業都仍在以豐田模式為精益必修課,拿來研習。然而需要精益的并非只有生產一環,需要精益、可以精益的還有辦公環節、研發環節、供應鏈環節。。。企業精益,其路漫漫。
精益界有人踢館?
不管是什么精益,都是英文Lean翻譯過來的,Lean的表意,就是“瘦”,節約、瘦身、優化、省錢,用詞很是傳神。
可“瘦”精益的尋常理解今天迎來了挑戰。新近精益界有本書橫空出世——《精益研發2.0:面向中國制造2025的工業研發》,在網店上好評如潮。如題,精益目標正是面向中國制造2025的工業研發,非常符合當前的產業需求。而其中作者在“精益之辯”的章節中,對精益研發有一段再論述頗為出彩,讓人回味。
作者說研發之精益不在于“瘦”,而在于“富”,拽英文那是說Lean Production, But Rich R&D ! 精益研發之精益VS精益生產之精益,此“精益”非彼“精益”也。
精益還有不同版本?不同流派?不同解讀?精益理論界頗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踢館味道了。
然而,《精益研發2.0》的著者正是精益界的名家——田鋒。田總頭上光環眾多,既是20年來服務于高端制造業研發創新之安世亞太公司的高級副總裁,又是國家工業軟件與先進設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北京市綜合仿真工程實驗室主任、機械工程學會設計分會委員,還是精益研發體系和綜合仿真體系創始人、《精益研發》雜志的主編。名家前輩踢館?笑談而已;然針對“精益之辯”卻也不虛。
之所以精益研發不要瘦的(Lean)精益,要富饒的(Rich)精益,田鋒的理由是在著名的微笑曲線中,研發和生產的位置不同,特征明顯相異。
生產特征要不斷重復、遵循次序、避免變異、具有剛性起止點。而研發特征是拒絕重復、不遵循次序、鼓勵創新、具有柔性起止點。
生產過程是一種不斷重復的活動,任何多余環節都意味著巨大浪費和風險。因此,生產過程總是千方百計消除多余環節。
然而研發恰好相反,研發過程拒絕重復,因為重復不會帶來價值,帶來價值是的恰恰是新的嘗試,新的價值孕育在新的嘗試里。
“精益”之正解
田鋒指出:對于生產,“精”代表兩個含義:一是精煉,保證生產活動盡量簡約;二是精確,按需生產,按照市場的供需狀況排產,減少因庫存、過期、失效而導致的成本;生產之“益”代表效益,通過消除浪費和降低成本來提高效益。
對于研發,“精”也代表兩個含義:一是精良,保證研發過程與手段的創新,追求產品的最優化和高質量;二是精準,按需研發,按照用戶需求設計產品,不要閉門造車。研發之“益”也代表效益,但與生產不同的是,它通過提高產品附加值來提高效益。
精益之辯正當時
企業在當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正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形勢,對企業進行精益改革已成為一個發展趨勢。產業升級首推研發創新。研發要精益化,又何為其精髓?有此一辯可謂及時。畢竟理越辯越明,道越論越清嘛!
成本降低總有底線,而提升價值,空間則大得多。所以,精益研發相對于精益生產來說,具有更大的空間提升企業競爭力。產品研發,創新驅動是核心,成本控制次之。
不久前一則新聞引起筆者的注意,傳統的馳名品牌“大白兔”奶糖,重金請來法國設計師做奶糖包裝設計,新包裝的奶糖在品質上和從前別無二致,價格卻暴漲數倍。然而,令人側目的是新品在市場上銷量猛增,幾近脫銷。有消費者把新版“大白兔”奶糖當一種文化產品消費,而不是簡單的糖果了。
雖然包裝設計和復雜產品的精益研發,可謂小巫見大巫,不可同日而語,但這也確實印證了精益研發的第一要義不是為了省錢,而是為了創造更大的價值,尤其是商業價值。
精益生產之“瘦”不能蓋精益研發之”富“,精益之法是真理還是謬誤,還要看前提條件是什么。精益界呼喚新的豐碑。企業做好精益研發,精益之“益”,必將發揮到極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