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旨在讓各國政府與公眾更加重視圖書這一傳播知識、表達觀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按照計算,2016年已經是第21個世界讀書日。在李總理多次呼吁“全民閱讀”,并且多次寫入兩會的工作報告中以后,世界讀書日的影響力在中國也逐漸開始升溫。
讀書很重要,讀好書尤其重要。這幾年網絡自出版的流行和創作門檻的進一步降低,大量低質量的內容出現在我們的面前,讓很多人難以下手選擇。我經常能在我的微信公眾號后臺收到讀者的留言,抱怨現在的好書越來越少,希望我能推薦一些真正有營養、能給啟發智慧或者想象力的好書。

2016年以來我參加過幾次作者聚會,大家討論最多的一個話題就是“為什么現在好作品越來越少了”,有人說出來這樣一個答案“在中國,當一個好的創作者,看到別人炒一套房子賺的錢就比他寫一輩子東西賺的錢還要多的時候,就沒人愿意去費心創作了”。我很想反駁這個觀點,但房價過快漲幅、投機倒把思想彌漫的今天,這的確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好書的比例降低是絕對的,但相對的量變導致質變,進入新千年以來我還是看到了不少好書。在即將到來的2016年世界讀書日,由于我的讀者絕大部分都是互聯網從業者,所以今天我給互聯網從業者推薦以下6本書,雖然都是一些“老書”,但這些“老書”在我看來都是非常有意義、有價值,而且尤其是適合互聯網從業者來看的。
《沸騰十五年》
這幾年我做科技媒體管理工作,幾乎給我們的每一個編輯記者都推薦過林軍寫的《沸騰十五年》。在中國互聯網類的書多如牛毛,但大都急功近利,東扒西湊拼接而成的書籍更是比比皆是,而像《沸騰十五年》這樣系統性的講述從互聯網進入中國開始后的15年的歷史的著作,非常罕見。寫作這種堪稱中國互聯網史的書籍,需要創業者查閱、收集甚至直接參與、經歷大量的互聯網發展節點,并且要有足夠的影響力能夠深入各大互聯網機構和企業的核心,對創作者的智力、心力、恒力甚至體力的考驗非常巨大。在中國有能力寫作這種書籍的人除了本書作者林軍以外,也只有方興東、胡泳、段永朝等少數幾人。
《沸騰十五年》是2009年出版的,雖然還不夠全面,但也基本上算敘述中國互聯網發展最可觀、最全面的一本書籍。互聯網從業者,尤其是剛剛入門的互聯網從業者,我建議把這本《沸騰十五年》細細品讀,一來了解互聯網發展的過程和脈絡,二來通過過去的發展軌跡來推測未來的變革。順便說一句,4月20日樂視的發布會刷屏了整個科技行業,其實樂視的套路和玩法在本書中描述盛大的部分就能找到些許端倪,只不過組合形式和展現形式不同罷了,核心原理和思想是一樣的。
《世界是平的》
《世界是平的》是一本由托馬斯·弗里德曼所撰寫的暢銷書,書中分析了21世紀初期全球化的過程。書中主要的論題是“世界正被抹平”,這是一段個人與公司行號透過全球化過程中得到權力的過程。作者通過其對復雜外交政策和經濟問題的非凡的解讀能力,解釋了世界的平坦化趨勢是如何在21世紀來臨之時發生的;這個趨勢對于國家、公司、社會和個人而言意味著什么。
《世界是平的》這本書我通讀多次,這本書在中國的知名度雖然沒有《失控》、《大數據》等知名度高,但其啟發意義和對科技行業發展的前瞻卻更有價值,書中描述的很多新趨勢已經成為了現實并且正在成為現實,這本書也非常適合我們普通的互聯網創業者去學習解讀,從中吸取養分。從而在變平的世界中,提升自我競爭力,參與到行業的變革中來。
《相信夢想的力量》
《相信夢想的力量》是集速途網幾十位編輯幾年心血的創業書籍。成立6年以來速途網至少深度的跟蹤報道過數百家新銳的互聯網企業,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今天已經死亡,也有一些由新銳成長為成熟型企業,甚至其中也不乏上市企業。兩年前,速途網認為有必要把這些人的創業故事集結進行出版,給后面的人創業“提一些醒”,于是就有了本書。
同時,這本《相信夢想的力量》是我本人主持編撰的第一本著作。當時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喬布斯,比爾蓋茨,馬云的成功故事到底對年輕人有多大幫助!我個人認為:基本幫助不大。 喬布斯馬云等人的故事對年輕人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舞,他們創業的心酸和歷程值得我們佩服,但未必值得我們實質意義上去學習。而《相信夢想的力量》中描述的更多的是真正上我們可以接觸到的一些普通人的創業故事,在我看來除了馬云李彥宏馬化騰等人以外,中國還有上千萬的創業者,他們才是真正構成中國經濟的基礎,他們是被長期忽略的群體,但他們真的是年輕人最應該關注,最應該學習,最應該借鑒的。所以《相信夢想的力量》在這個時候給大家推薦,意義顯得尤為重要。
《三體》
《三體》三部曲小說,講述了地球文明和三體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作品對人類歷史、物理學、天文學、社會學及哲學等均有涉及,從科幻的角度對人性進行了深入探討,全書格局宏大,立意高遠,被譽為迄今為止中國當代最杰出的科幻小說,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將中國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去年,這本小說獲得了雨果獎!
《三體》被馬化騰、李彥宏、雷軍等互聯網大佬多次追捧推薦下,已經成為我們互聯網行業被公認的“神作”。“三體”中描述的各種規則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到今天的互聯網行業,比如樂視降維對攻傳統行業,O2O行業的競爭的黑暗森林,李彥宏是地球最后一個反抗軍領袖等等說法都是來自于三體。很多大型互聯網公司內部都對《三體》進行過專項研討,《三體》中描述的各種生存和斗爭法則很多時候適用于我們今天的互聯網企業。
《中國通史》
呂思勉的《中國通史》講述了婚姻、中國民族的由來、中國史的年代、夏殷西周的事跡、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古代對于異族的同化、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等的故事。雖然《中國通史》上世紀前半葉出品的歷史類通俗讀物,但其歷史價值和歷史價值觀仍然有巨大的參考意義,及時今天我們所做的白話文類的歷史類書籍,其立意和水平也少有超過《中國通史》的。
很多人或許無非理解,為什么要給互聯網從業者推薦一本歷史著作,歷史類的書籍貌似和互聯網八竿子打不著。事實上,我們今天互聯網行業發生的所有大事,都在歷史上發生過,只不過表現形式不一樣罷了。任何行業的發展都有規律可循,互聯網亦是如此,多讀讀歷史對互聯網研究互聯網幫助非常大。除了這本《中國通史》,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也推薦大家細細品讀。我始終堅信一句話:只有不忘過去,才能開創未來!
《互聯網:碎片化生存》
《碎片化生存》是段永朝在2008年左右出版的一本著作,作者通過深入研究和剖析電腦與互聯網的發展史,指出這個版本的互聯網本質上是“笛卡爾式的”,“玩弄碎片”是它造成的結果。當網民達到一定數量時,虛擬空間必會導致某種根本性的變革,這就是“碎片化”和“虛擬化”。在虛擬世界中,沒有“我”和“他”,只有“肉”,“獨立存在的個體”必將走向“多個版本存在的個體”。互聯網類的書籍大部分都體現在“術”的層面,而像段永朝一樣上升到思想和哲學高度的,非常非常難得。
相信大家很詫異“碎片化”這個概念不是這兩年剛剛興起的詞匯嗎,怎么N年前就有了。沒錯,其實不僅僅是碎片化,包括互聯網金融、自媒體、O2O、生態系統等等這幾年時髦的互聯網概念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出現,并且被系統化的解讀過,只是受制于當時互聯網發展的局限,沒有普及罷了。段永朝,以及我前文提到的林軍、胡泳、方興東等老師,他們堪稱當代的互聯網思想家,他們十幾年前的著作在今天看來仍然沒有過時,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凸顯出其歷史價值。
寫在最后:對于閱讀,我的一個觀點是雖然今天通過手機、平板等更方便,但閱讀需要有體驗和思考的空間,這些是手機和平板無法比擬的。如果有條件,大部分時候我們還是看實體書為好。
PS:本文作者丁道師,關于本文所述觀點,歡迎來信探討,微信:dingdaos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