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按照世俗的規則行事,過著波瀾不驚卻也安穩踏實的生活;另一種則是聽憑內心的聲音,跌跌撞撞往前走,卻走出了屬于自己的、別樣的人生。
內聘創始人肖恒便屬于后者。
本來可以在日本松下和京瓷公司安安穩穩寫代碼、拿高薪,他卻在日本自立門戶做起了人才派遣;本來可以在馬德里享受舒適的歐式商務人生,他卻選擇回國,每天熬夜到凌晨,做起了職場社交軟件;本來可以去一家成熟公司做CEO,他卻鐵了心要把求職/招聘服務事業進行到底,創立了內聘,并帶領團隊在招聘紅海里搏殺。

然而,這并非易事,哪怕對于肖恒這樣一個已經三次創業的連續創業者。招聘市場已然是一片充斥著血腥的紅海,地鐵里令人眼花繚亂的招聘平臺廣告無不昭示著競爭的慘烈。
肖恒卻顯得很淡定。通過一年多的努力,內聘已經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這能讓這家年輕的招聘平臺穩步走下去。
用效果說話
“招聘存在的問題,不是靠砸廣告、做品牌、做流量就能解決的。我們不拼聲勢,我們拼效果,”肖恒解釋說。
他認為,招聘行業目前看似熱鬧,但事實上最大的痛點并未解決。一方面,企業看幾十份甚至上百份簡歷卻挑選不出合適的面試候選人;而求職者,對于多數企業缺乏基本認知,也很難判斷職位是否真正適合自己,多數情況下是海投簡歷。
這種狀況造成了求職和招聘效果都難以讓人滿意。而內聘正是從招聘效果入手解決痛點。
肖恒表示,對于求職者,內聘能夠迅速讓他們找到真正稱心滿意的工作——綜合考量工作內容、發展空間、上班地點、公司文化等等多個方面。而對于企業,最終結果自然是讓他們能夠迅速找到合適的人,而在這一過程中,內聘能做到同行無法企及的簡歷滿意度、到場面試率以及入職率,甚至后續的穩定度。
肖恒告訴記者,如今,內聘推薦的簡歷滿意度達到了80%,到場面試率最高達到90%,面試后的入職比例達到了50%以上。而其中,也不乏只推薦一人便成功入職的案例。
那么,內聘是如何做到的?
肖恒表示,內聘通過兩個緯度的融合提供了一套完善的解決方案。
知識圖譜智能匹配系統
一個維度是內聘獨有的“知識圖譜智能匹配系統”。基于復雜的大數據算法,該系統能夠實現求職和招聘需求的自動化智能匹配,不僅局限于“職位描述”和個人簡歷的文本分析,而是深層挖掘高達十萬計的高頻互聯網詞匯之間的內在聯系,比如行業企業關聯圖譜,技術相似性圖譜等等。過去的一年間,內聘“知識圖譜智能匹配系統”一直在持續優化,不斷提升智能推薦的精準度,實現人才精準匹配的人工智能。
另一個維度,內聘專業人才顧問會切入求職/招聘流程,深層梳理雙方需求,讓雙方信息更對稱,并由此提升雙方對接效果。
那么,人工的介入是否會增加平臺成本,并且造成平臺無法真正實現規模化?
對此,肖恒告訴記者,內聘研發的ATS系統能夠解決這一問題,讓顧問從繁瑣的人力工作中解脫出來。ATS系統是內聘開發的個人用戶跟蹤服務系統,能夠智能追蹤招聘流程,并將多個需要人工介入的環節實現自動化,從而達到求職者、企業、服務顧問之間三方的高效互通,極大提升了服務效率,從而也使推薦過程流程化、規模化。
做“有溫度的”招聘平臺
肖恒強調說,雖然招聘顧問會介入整個招聘流程,但他們并非是“為了撮合而撮合”,而是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幫助企業更好地梳理自己的需求和雇主賣點,幫助個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并且基于此為雙方提供專業的推薦服務。
“最重要的是,讓求職者找到真正適合他發展的平臺,這要結合個人的性格特點、職業規劃、職位預期等,推薦最適合的職位,而職位,除了薪資待遇,還要考量公司文化、發展階段、未來空間等多個因素。內聘不是一個冷冰冰的平臺,而是一個有溫度的職業顧問”。肖恒說,內聘的“內”字,便是取“朋友、知己”之意。
肖恒告訴記者,做一家有溫度的招聘平臺,也正是他創立內聘的初衷。
這和他此前的經歷不無關系。
在日本,服務行業對于顧客發自內心的溫情讓他很多次被深深觸動。比如有一次,在品川車站附近的一家眼鏡店,他看到有位顧客進店后又雙手空空走了出來。
可是,當這位顧客已經走遠,距離眼鏡店10多米后,他卻發現,店員正在對著顧客的背影90度深深鞠躬。
作為在日本獨自打拼的異鄉人,肖恒的心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他下決心,如果有一天自己要做服務,也要做到完完全全的用真心,讓用戶感動。
帶著這份初心,肖恒一步步往前走,希望感動內聘的2萬企業用戶、30萬個人用戶,以及更多的互聯網職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