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4日,百度又宣布百度貼吧加入 “陽光行動”、“網民權益計劃”,目標肅清貼吧不良傳播和詐騙行為,并對網民的權益進行全額賠付,促進貼吧的健康、安全發展。此次陽光行動百度除了斥資1億加大技術和管理投入,擴充專業團隊之外,還與公安、食品藥監等政府部門聯動,打擊重點案例。更重要的是,百度與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合作,在每個搜索結果頁開設不良信息網友快速舉報通道,一經舉報中心核實,百度將于48小時處理。同時,設立1000萬陽光基金,面向普通網民推動安全上網教育。
百度的公開表態,在引發輿論關注的同時也得到了多家知名公益組織的聲援,有聲音認為,百度的態度總體積極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這將產生公益組織、用戶、百度、商家四方獲益的更好結果,貼吧事件亦有可能成為“轉危為機”的重要轉折點。
北京血友之家罕見病關愛中心理事長關濤表示:“若吧主或者主要主持的人來自權威機構或公益組織,那就能更好幫助吧友尋找救助途徑。所以,貼吧引入權威公益機構來合作是值得推薦的方式,血友之家也愿意一起加入進來,幫助更多病患吧友,如果能有更多權威性機構加入進來,對醫療環境的改善也是很有幫助的。”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認為,百度病種類貼吧是吧主和患者吧友多年營造的病患交流社區,也給患者和公益機構提供了一個溝通的橋梁,貼吧的特性就是人群細分的社群,人群的定位精準,其中很多貧困的患者就是我們人道服務的對象。在貼吧和病患吧友的支持下,公益組織參與進來,可以利用貼吧的平臺可以更好的發揮我們在人道服務領域的價值
北京新陽光慈善基金會秘書長劉正琛表示,貼吧需要打造成病友交流的社區,得到專業的就醫指導,百度病種類貼吧選擇只與相關病種領域的專業NGO合作,能使得相關病種類貼吧的得到更規范化的管理,也能使得貼吧的內容更專業,更客觀,讓貼吧成為一個更好的平臺,受益于廣大的病友。雙方協議,擬由病種類吧、專業的NGO組織、醫學類專業協會等專業機構合作,共同組建貼吧病種類吧監管委員會,制定吧規,監管內容,確保發到貼吧里的相關醫療信息都標明醫學研究出處,使相關病種類貼吧得到更規范化的管理,也能使貼吧的內容更專業,更客觀。
百度貼吧搭臺 公益組織“唱戲”
此前百度貼吧在商業化領域的嘗試,實際上為這次做分類管理積累了頗具價值的經驗,其中,就包括了解用戶的真實需求。百度貼吧有注冊用戶超過10億,月活躍用戶突破3億,通過搜索,他們的真實需求百度能夠全面呈現,商業的挖掘可以鏈接用戶的部分需求,而除此之外的其他需求,亦需要更專業、更嚴謹、更高效的加以鏈接。百度作為連接人與服務的平臺,自然要考慮用戶各個方面的真實需求。
本次“血友病吧”率先實踐由NGO領銜維護與吧友共同管理,開啟了貼吧與公益機構組織合作的全新嘗試。未來,百度貼吧的吧主上,將會由包括用戶、公益機構等多種身份構成。我們相信,這有利于貼吧形成良好的生態,也讓公益類組織有自己的陣地,來更好地開展服務。
NGO需要互聯網舞臺
公益是社會發展中的一盞明燈,是社會文明的標志之一,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者。而國內的公益組織(NGO),生存空間一直很狹小。以注冊數量最多的環保NGO來看,大多都面臨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政策資金的支持力度不夠,專業人才的稀缺以及公益群體自身存在的缺陷等發展的瓶頸。行業內從業者的認識是,一個人的公益行為,有可能就在3年內終止;一個群體的公益行為,可能在3到5年之內解體。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在于缺乏必要的激勵機制和社會支持,公益人要推廣自己和機構比較難,因此也難以實現心理的平衡。
互聯網時代,要讓社會知道必須有所推廣,而如今在資本和商業的介入下,推廣的高昂成本往往讓NGO望而卻步。NGO要想在互聯網上讓人知道,往往只能依靠某種事件,獲得一次集中曝光的機會。例如,此前的大家討論的“成骨不全癥”,讓只有三個人的NGO組織“北京瓷娃娃罕見病關愛中心”廣為關注,但這種關注往往就是“一股風”,在難以持續引發關注的情況下,NGO的發展還是需要依靠自己。
如今,百度貼吧的公益化嘗試,讓NGO組織有了基于互聯網施展自己的舞臺。貼吧的用戶基礎、產品體驗和易推廣等屬性,如果能與NGO的專業能力和志愿者熱情結合起來,會讓NGO得到一個全新的展現空間——例如突破服務區域的限制、志愿者招募的限制、推廣平臺的限制、用戶拓展和宣傳推廣的限制。
互聯網or NGO,用戶需求是根本
從中國互聯網治理的角度來說,這次百度貼吧的事件,給了NGO和互聯網一個良好的契機。首先是互聯網人要明白,社會需要有激情的公益人,他們其實跟有激情的互聯網人是一樣的;其次,公益組織作為一個社會的重要力量,會起到平衡社會關系的穩定作用,它們自然也應當成為互聯網服務的一部分。
最重要的是,用戶永遠需要公平合理的服務,無論這個服務是商業的還是公益的,這才是包括互聯網企業、NGO在內的一切企業,安身立命的關鍵。相信未來,百度還能探索出更多公益新玩法,將橋接人與人、人與服務的能力,拓展到公益領域,為互聯網用戶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