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在2016中國(杭州)“互聯網+”金融大會上,FICO中國區總裁陳建介紹了FICO在大數據征信領域的經驗,指出,對中國市場來說,大數據云評分是中國普惠金融的必然之路。在國內,芝麻信用等市場化征信機構正在進行大數據征信的實踐,已經在多種商業場景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FICO是一家成立于1956年的美國數據公司,其推出的FICO模型分數(FICO Score),從Equifax、 Experian和 Trans Union等三大征信局獲得征信記錄數據,通過FICO的模型得出FICO分。在美國,FICO分被美國的絕大多數金融機構認可,成為美國征信業的代表之一。FICO中國區總裁陳建介紹到,在美國,FICO在金融機構與個人用戶中有很高的認可度:美國前50名的信貸機構全部使用FICO評分,90%以上的美國個人信貸使用了FICO評分。已經有1億個金融賬戶獲得了了FICO評分的“open access”消費者免費開放服務。在美國,FICO已經成為信貸機構、監管機構、二級市場和消費者公認的“黃金標準”。
不過,即使是達到如此高的覆蓋率,FICO也存在“盲區”。在美國,有約5000萬成年人沒有征信局記錄,因此,FICO推出了FICO XD產品,通過電信運營商數據、水電煤數據、金融交易數據等判斷個人的征信狀況,這被認為是FICO在大數據征信領域的成功實踐。
陳建認為,在中國,類似的“盲區”更廣,因此,大數據征信、云評分的方式,將成為中國普惠金融的必然之路。在中國,約存在8億的潛在消費信貸用戶。但是,在這8億人當中,只有3億有征信數據,沒有征信記錄的人數多達5億。如何對這5億人考察他們的信用狀況?如何更加有效的判斷已有征信記錄的3億人?答案就是大數據云評分,也就是大數據征信。
在中國,螞蟻金服旗下獨立第三方征信機構——芝麻信用被認為是大數據云評分的典型代表。除了傳統金融借貸信息,芝麻信用依據網絡金融數據、電商數據,政府及公共機構數據、合作伙伴數據,以及各種用戶自主遞交的信息等,運用云計算、機器學習等技術,呈現個人信用狀況,讓缺少信貸記錄的人群也可以開始享受信用的便利。據悉,芝麻信用已經在消費金融、融資租賃、信用卡、酒店、租房、出行、婚戀、分類信息、學生服務、公共事業服務等近百個場景為用戶、商戶提供信用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