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陜西新媒體”第二期沙龍特邀分享嘉賓,“陜西交通廣播”運營者馬千里,在現場受到西安歐亞學院學生的“圍攻”,討教媒體運營之術,以下內容為您分享學生眼中的媒體人馬千里。
作為陜西交通廣播的一名主持人,馬千里涉足新媒體絕對不是“自覺自愿”的行為。按照馬千里自己的說法:在新媒體領域中他是一個絕對的外行,運營公號也影響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因此在面對這樣的任務指派時,馬千里最初是拒絕的。不過,作為一名成熟的職場人,這位“門外漢”還是走上了“天天看書寫總結,時時分析新媒體”的磨煉之路,硬生生的將自己鍛造成“微媒體聯盟理事會會長”。

盡管從書本上學到了一些基本招式,但是實際運營中的困難也對馬千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公眾賬號來說最重要的是粉絲量,而馬千里擁有的資源基本是靠做廣播時積累的80000人粉絲。因此,怎么增加粉絲量成為他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時間緊、任務重”的壓力下,習慣于“做事要走心”的馬千里找到了自己的辦法——通過粉絲頭像和個性簽名來分析粉絲屬性,從而根據其喜好定制微信內容。
馬千里自己總結稱,“服務,互動,體驗”是他運營公號的品牌理念。這三樣法寶幫他的公號吸引了大量粉絲,并一度占據了“陜西新媒體排行榜”的榜首,為此領導獎勵他500元錢。馬千里在談及此事時調侃道:正因為這500元錢,他覺得自己必須在沙龍上亮相,因為這件事證明領導認可了他的工作。
馬千里強調說:“自己做新媒體的一個思路就是“抄”,但抄要抄出自己的特點,要通過思考把別人的內容變為自己的東西。”對于有人叫他投機分子這事,他自認為這是個褒義詞:“用自己的創新去投機,想辦法把事做成,這也是一種好的方式。”
由于陜西交通廣播屬于傳統媒體,在向新媒體轉型時要“弱傳播重服務”,許多極具噱頭的標題就不可以用。馬千里最后談到了自己的希望:一個媒體的最終目的是影響一個城市,這就要求我們的新媒體在發展中要打“文化牌”,這樣的策略符合我們文化大省的定位和底蘊。只有做出屬于陜西新媒體的優質內容,才能真正提升公眾號的影響力。
作者:西安歐亞文化傳媒學院 蘇飛祥 江偉
指導老師:李佳寅
了解陜西網絡媒體發展情況,請關注:陜西新媒體(公眾號搜索:isxmedia),和陜西新媒體從業人員交流,請加QQ群:169484489(加群時請自我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