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常態下,企業經營面臨宏觀經濟下行的壓力,金融機構的不良及壞賬率也隨之而來。近日,網絡間一則有關陸金所旗下子公司平安國際商業保理(天津)4億應收逾期的消息,把陸金所推至風口浪尖。
“金融機構存在壞賬是正常現象,無論銀行還是其他金融機構都有壞賬存在,關鍵是壞賬率要在可控的范圍內。”業內人士評論。
有關此事件具體細節,陸金所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將平安國際商業保理(天津)事件與陸金所P2P聯系起來是誤讀。
“陸金所P2P業務是個人對個人的網絡借貸服務,投資者在投資合同中可以看到明確的借款人身份信息和資金流向。”上述內部人士說。
該內部人士進一步表示,平安國際商業保理(天津)牽涉項目為應收賬款,屬于供應鏈金融業務,與陸金所P2P業務沒有任何關系。“平安保理所涉項目具有擔保,投資者不會遭受損失。”該人士表示,供應鏈金融在國內應用較廣,這一業務發生壞賬也屬正常,因此更需要有風控能力來進行風險控制。
“P2P平臺本身不承擔剛性兌付,但是要通過有效的方法來進行投資人保護。在目前市場環境下,擔保仍然是一個非常有效的保護投資者方式。”該內部人士說,“陸金所風控標準包含前期項目篩選以及按照有合格牌照的機構標準利用市場機制、法律結構設計等進行增信,從前中后期保護投資人和公司的利益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