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行業風聲鶴唳,眼下行業內最大的機構陸金所又被推上風口浪尖。陸金所從一出生就銜著金鑰匙、更是在媒體的光環下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壞賬傳聞一出,難免要被人拿著放大鏡來看了,眼下更是有點被媒體和競爭對手大加撻伐的味道,不封它個“P2P最大壞賬”是不罷休了。
壞賬傳聞最早來自網易財經,“有傳言稱國內知名互聯網金融平臺陸金所,因旗下平安國際商業保理(天津)有限公司近4億元借款出現問題而曝出數億元壞賬。其中與陜西金紫陽集團的2.5億借款已到期,平安國際方面不得不啟用資金池償還投資人本息。”
網易財經這個報道語焉不詳。單就兩點,媒體可能下結論太早了。
一是報道中提到的平安國際商業保理公司。所謂保理,是指以受讓應收賬款的方式提供貿易融資,包括進行應收賬款的收付結算、管理與催收。保理業務的最大特點,在于融資是基于買賣雙方訂立的貨物銷售或服務合同,由保理商提供資金融通、買方資信評估、銷售賬戶管理、信用風險擔保等服務的綜合金融服務方式。
保理業務融資一般是商業保理公司自身的資金,如果保理公司自身資金不足,再向銀行借。這兩年一些中高收益的保理資產對接互聯網理財端的也不少見,平均看來,收益適中,流動性適中,風險也并不大——比起房地產、股票配資,風險還是小多了。
第二點可能被媒體過早下結論的一點是,陸金所昨天回應稱,平安國際商業保理(天津)有限公司確有一項應收賬款業務目前進入法律程序,但是與陸金所P2P業務無關。也就是說,這筆應收賬款很可能并不是在陸金所Lufax上銷售給了普通投資人。如果真是這樣,陸金所不像公眾公布這筆進入法律程序的應收賬款也確在情理之中。
壞賬已經被妖魔化。這些年,P2P一有壞賬,媒體就一哄而上。仿佛一有壞賬,P2P就要兜底、變成“接盤俠”,然后自己要承受大面積的虧損。其實,事實并不是大家想得那樣。
首先,項目到期并不等于就是出了壞賬。到期沒還,意味著只是出了流動性風險,金融機構可以給借款企業延期,也可以通過調動其他金融資源來緩釋或化解企業當前的流動性風險。
其次,即使企業不具有還款能力了,金融機構還有抵押、質押、擔保等多種風控手段來處置風險。
退一萬步來講,即使這筆應收賬款真的成為壞賬。金融機構也有壞賬處置能力啊!有句成語叫汝之砒霜、我之蜜糖,如果不是因為有那么多的“壞賬”,信達資產在香港上市時也就不會成為人人瘋搶的香餑餑了。
以上,筆者只是想表明:不要一聞壞賬就色變。金融機構本身就是經營風險的機構,出了風險并不等于壞賬,壞賬了也不等于虧損。而眼下,P2P行業儼然已經有了出了壞賬就人人喊打的局面,仿佛有壞賬就是犯錯的小孩,但事情不是這樣的,真實情況可能要復雜很多。
另外一點,筆者認為,不同公司對待風險事件的公開程度也和公司實力有關。就這次事件發生后,筆者詢問了下周圍幾個投資陸金所的朋友,他們都說關注到了媒體的新聞,但也并不擔心自己的錢真會有啥風險。很簡單,他們在陸金所投錢,并不是看重陸金所到底投了什么資產,而是看重了平安投資擔保公司的擔保,也正是有平安這個靠山在,陸金所才能在眾多P2P平臺里上線這么長時間了還保持8%收益率經常搶不到標的奇葩現象。
作者系《東方企業家》記者,關注金融和投資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