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些人,不經意間玩轉了微信公眾號,成了草根自媒體,引來廣告投放,賺取了人生第一桶金;還有一大群人,正在用手指劃拉手機,發發微信,完成一單單商品交易。
微信真能賺錢嗎?微信要怎么玩才賺錢?微商們如何完成造富神話? 微信正在成為一臺臺“點鈔機”。
以6億用戶為基礎,擁有800萬自媒體公眾號的微信,不但成為改變閱讀方式的新力量,也逐漸成為很多人的謀生工具。
有這樣一些人,不經意間玩轉了微信公眾號,成了草根自媒體,引來廣告投放,賺取了他們人生的第一桶金;還有一大群人,正在用手指劃拉手機,發發微信,完成一單單商品交易。
微信真能賺錢嗎?微信要怎么玩才賺錢?微商們又是如何完成一個又一個造富神話的?本期原點周刊為您講述他們的故事。
凌晨4點30分,王江濤輕輕將筆記本合上,關掉臺燈,在黑暗的屋子里長長地伸了個懶腰,這一天的工作完成了。
2013年11月,王江濤剛剛從供職多年的一家廣告公司辭職,專職做自己的微信公眾賬號。那時,他的以西安本土生活為主要內容的公眾號粉絲數是12.5萬人。一年后的這個月,他獲得了8萬余元的廣告收入。幸福來得很突然。
“在廣告公司上班時,經常與企業高層打交道,辛苦拉廣告,一個月下來,錢卻少得可憐。”王江濤說,“那行看上去光鮮,其實都挺苦逼。每天早出晚歸風吹日曬,心理落差挺大的。”
在西安,王江濤曾經買不起房、買不起車。如今,一切似乎即將要成為現實,只是依靠的是曾非主業的微信公眾號。“只要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王江濤說,他喜歡小米CEO雷軍的這句話。

在西安雁翔路一個居民樓里,張新陽的運營團隊在這里辦公
從不掙錢到半月賺8萬
微信公眾平臺于2012年8月23日上線,最初叫“官號平臺”,后又改為“媒體平臺”,幾經易名,最終定位為“公眾平臺”。2013年8月5日,公眾平臺升級到5.0版,并將公眾號劃分為訂閱號和服務號。微信公眾號剛推出時,響應者寥寥。5.0版本上線是一個分水嶺。微信官方數據顯示,2013年11月公眾號用戶數突破100萬,而今已超過800萬,日均增長數上升至1.5萬個。
“我注冊得很早,差不多在2013年6月份。當時只是覺得好玩,沒想過要把它當成事業做,真正發力是在2013年11月。”2014年12月12日下午,在城北一家咖啡館,王江濤告訴華商報記者。
王江濤今年32歲,戶縣秦鎮人,祖輩以務農為生。大學畢業后,他混跡于廣告行業。王江濤起初創建公眾號,是希望通過微信平臺給客戶做一些附加宣傳,以博取好感。
經過反復考慮,他將公眾號內容定位于特色餐飲的廣告宣傳。“6月份開始做,后來發動朋友湊了500個粉通過了微信認證,發的東西剛開始只有幾個人看,最多也就幾十個人。但過了11月份,就發現粉絲增長很快,到了年底,稀里糊涂就做了4500多個粉絲。”
2014年3月,微信的紅火持續帶來了紅利,他的公眾號粉絲每天以數百人的速度增長。“自媒體不是媒體。”王江濤說,“我把一些西安的熱點新聞或者評論發上去,結果看的人很少,轉發量更少,所以就覺得自己定位錯了。”
王江濤開始研究用戶心理。他發現有兩類資訊最受關注:一類是本地的特色小吃和美女;另一類是西安本土鄉音,像秦腔、陜西話版搞怪的視頻等等。明確定位之后,他開始重點發力。每天在網上閱讀百篇以上文章,尋找適合自己的內容再進行二次加工。這樣堅持了幾個月,效果出奇地好,轉發量很快過萬。
最讓王江濤鼓舞的是,有一次發布的一篇超過10萬人次閱讀量的資訊,內容大概是關于“西安女神”的,創造了單日1700多人的粉絲增長。此后,他的公眾號里就經常出現閱讀量10萬以上的文章。最近的一篇是長度3分21秒的《習大大愛著彭麻麻》視頻。
“讀者的興趣點很難把握,我能做的,就是對推送的每一篇文章都用心對待,把興趣點找出來。”王江濤說。他從以前的一兩個小時的編輯時間,形成了如今從晚上7點開始到次日凌晨4點鐘左右的編輯時間。
“2014年9月之前,微信基本不掙錢。媳婦很不理解,說你做那個干啥!”2014年9月,騰訊官方推出了“廣點通”業務,微信公眾號粉絲過5萬就可以申請該業務——騰訊會在公眾號下面投放廣告,并且與公眾號擁有者分成。按廣告單條點擊量兌現,每條大約0.5元至2元錢不等。對于王江濤來說,這是一次重大的轉折。
“以前不知道咋用微信掙錢,偶爾會給一些商家發軟文廣告,費用大概是單條3000元。但這樣會招致用戶反感,軟文廣告真實的點擊量也不高,所以當時很困惑。”王江濤說。
申請“廣點通”后,依靠穩定的粉絲,王江濤的微信公眾號開始加速賺錢,2014年9月2.1萬元,10月份3.7萬元,11月8萬元,12月前半個月的8萬……
用公眾號介紹一個真實的美國
對比王江濤的西安本土生活公眾號,王永超創建的講述真實美國生活的微信公眾號,以近46萬粉絲的巨大優勢登頂海外生活類微信榜首。
王永超也是戶縣人,2003年進入新媒體行業,先后在多家門戶網站任職。2012年1月,他赴美國夏威夷大學開始了訪問學者之路,2014年1月他發現自己的微信公眾號背后巨大的價值后,決定提前歸國,這時距離他的公眾號創辦僅兩個半月。
創辦這個公眾號,與他對美國認識的變化有關。因為做媒體的緣故,王永超曾自認為對美國比較了解,但美國生活兩年后他發現,之前的很多認識是錯誤的,“關于美國,胡說八道的很多。”
“去年流行一個很牛×的謠言,說中國護照上說‘請嚴格遵守當地法律’,而美國護照上則說‘政府是你強大的后盾’,傳播很廣,有很多人信了,但事實卻不是那樣。”
在美國生活期間,他發現美國并不是國人看到的那樣完美,比如警察會對站街女釣魚執法,紐約街頭也有很多人闖紅燈,暴力也時常困擾這個國度……“我決定做一個自媒體,介紹一個真實的美國。”王永超說。從開創公眾號開始,他就將其定位為由長期生活在美國的人寫親歷親悟,“旅游一趟看到的美國只是表象,并不真實。”由于內容堅持原創,他的公眾號粉絲增長非常快,平均每月4萬多。
“我現在有60多名的簽約作者,都是長期生活在美國的男男女女。”王永超告訴華商報記者。由于曾長期在媒體工作,他利用這個圈子中的人脈和資源,和新浪、網易、搜狐、騰訊等門戶網站以及《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讀者》等雜志達成合作,開辟了公眾號同名專欄。
在這個過程中,國內媒體獲得了優秀的作品,而他的簽約作者獲得了千元左右的稿費,而他,擁有了原創文章的免費使用權,包括使用在公號上以及《這才是美國》這本書里。據悉,這本書1月底上市。
“我最大的優勢是我擁有的粉絲群體”
王永超放棄美國的訪學生活回國就是為了立足自媒體創業。2014年7月,他的公眾號粉絲超過30萬。在政策的支撐下,他在北京海淀區留學創業園創辦了公司,不僅得到了免費的辦公場地,還以海歸的身份無償得到政府10萬元的創業扶持資金。
“我最大的優勢是我擁有的粉絲群體,他們都是社會精英,或者說他們都對美國生活有向往,要么想留學,要么想移民、生孩子,或者去旅行等等。”王永超說,“所以,我打算開發一個問答產品,免費解答美國移民、留學、旅行等問題,線下提供這樣的服務。”
目前,由“廣點通”帶給王永超的收益是每個月2萬元左右,他也會接一些廣告,如12月份海南航空開通北京到美國波士頓的航線,就投放了一批微信廣告,王永超的微信公號因為擁有龐大的精準用戶成為首選。
“一條廣告推送一次 6000元-20000元不等,每星期我會投放2條左右的軟文廣告。”王永超說,“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用戶最多,投放的廣告也是最多的,雖然我在西安,但西安沒有一個商家來找過我。”
有一次,西安一家4S店打算投放廣告,但出于對微信的不了解不信任,要求免費試驗兩次,被他拒絕了。王永超說:“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兩點,一是微信廣告可能會在明年爆發,因為手握廣告投放權的領導們,對微信這個精準投放平臺的了解還有個過程,二是任何新經濟模式的發展,總是先北上廣沿海,后到西部!”
“陶醉于草根自媒體,賺錢不是第一位的”
相對于上述兩個公眾號一個人、一張桌子,一臺電腦的規模,46歲的張新陽則有一個12人的微信團隊,每個月僅人員工資開銷就有4萬元。
張新陽做商業地產運維和管理起家,近年來又增設了一家旅游公司,屬于地地道道的商人。去年的某一天,他突然發現微信公眾號后,就動起了做個自媒體的念頭。“我平時愛看書,就想有個自媒體,分享人生中領悟到的理念。”2013年8月1日,張新陽的第一個公眾號上線,除了介紹陜西旅游景點和小吃美食外,最大一部分業務就是推送景點打折門票,為自己的旅游公司和淘寶店引流。
“一天編輯兩條,文章都是從互聯網上來的,有的需要編輯,有的直接粘貼復制就發上去了。”張新陽說。后來,他逐漸明確了自己的自媒體理念,那就是“知性、探索、日行一善”。不久后,他的另一個更接近這個理念的微信公眾號誕生了。目前,這兩個公眾號的粉絲數量分別達到了7萬和8萬。
他說:“我一直很陶醉于一個草根,能做一個擁有幾萬讀者的自媒體。賺錢對于我來說不是第一位的,我更喜歡擴大公眾號的知名度。”
坊間有一個說法,如果微信公眾號超過1萬粉絲,就是一本雜志;超過10萬粉絲,就相當于一份報紙;超過100萬粉絲,那就相當于一家有影響力的地方電視臺。
張新陽的野心是做一家“電視臺”。從2013年12月份開始,他又先后增開了6個公眾號,加上前面兩個,他旗下運營了8個粉絲數量大小不等的公眾號,總體粉絲數量超過了25萬。
自媒體如何商業化依舊是個謎
“我們都沒做過媒體,屬于黑燈瞎火里面找亮,最后發現了兩條規律,一是你做得越不像媒體就更能成就自媒體;二是照著電視臺的欄目做,它做什么紅火我們就做什么。”張新陽說。
基于理念和風格統一的考慮,他的12人團隊逐漸形成了這樣一個編輯流程:基礎編輯加工在網上找的素材,組稿編輯根據這些素材做推送方案并負責內容拼接,責任編輯負責最終定稿。張新陽和一位主編則負責最后的審查工作。他們的一篇題目為《將軍發飆:我們生活在怎樣的中國》的文章,當天閱讀量超過10萬人次,粉絲當天增長1500多人。“有了幾篇這樣的文章后,我們就找到目標了。以后就專找這樣的文章,但是問題在于,99%的文章可能閱讀量一般,只有1%是超過10萬的,那1%究竟是什么呢?”張新陽和他的團隊不斷總結著。
“我們現在還必須考慮盈利問題了。廣點通這兩個月能給我們帶來1.8萬左右的收入,但這只不過是杯水車薪。任何一個沒有盈利的團隊都難以長久。”張新陽說,“我考慮下一步還是要做電商。”
雖然運營8個公眾號開支壓力巨大,但張新陽堅持不做硬廣告,他認為這是“信息垃圾”。他更傾向于別人基于對這個媒體平臺的品牌認可而主動支持。
2014年11月開始,他做了一個嘗試:尋找合作廠家,印制帶有他們公眾號標簽的棉襪,比外面的質量更好但價格更便宜,3雙29元,但購買者并不如想象的多。現在,張新陽又決定發展線下活動,號召粉絲出來吃喝玩樂。
“我打算用10年時間來做這個事情。一家好店需要一百年才能留下自己的品牌價值,而我們至少要堅持10年。”張新陽說,“現在,我還賠得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