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財經周刊發表了一篇《再見,門戶!》,大意是說門戶網站隕落了,如果沒有新聞客戶端,門戶什么都不是。這個論斷,值得商榷。
從收入的角度來看,門戶非但沒有衰敗,而且活得很好;而新聞客戶端,是門戶的一個自然延生,未來無法取代門戶的重要地位,同時,這個行業是門戶把著玩的行業,玩家就那么幾個,行業終局沒有懸念。
沒有衰敗的門戶網站
移動互聯網鼓吹者們認為傳統門戶氣數盡了的一大理由是:用戶都是在微博微信上獲取新聞,新聞在向手機屏幕做大遷移,這就導致新聞客戶端成為了傳統門戶的救命稻草!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切推翻了重來,競爭重新回到原點!
不可否認,這樣的理由和邏輯很難推翻,但是這僅僅只是邏輯而已,卻不是事實。門戶衰敗的鼓吹者忽視了真正的現實。
先看看最近幾年各大門戶的廣告收入吧(見表一),注意,表格中的數字僅僅是這些門戶網站的網絡廣告收入,不包含其他。

騰訊去年的網絡廣告50億人民幣,新浪30多億人民幣,鳳凰也快10億了。傳統門戶不但沒有衰敗,而且活得還非常高大上。
如果以較長的一個時間維度來看的話,相信會讓這些鼓吹者們大吃一驚,增長放緩了嗎?顯而易見,絲毫沒有!相信這些數據能給那些口口聲聲說傳統門戶正在衰敗的人一記響亮的耳光,把他們打得清醒一點兒。這幾大門戶網站的廣告非但沒有下降,而且增長速度也未見有任何程度的放緩,每年還以平均超過20%的速度增長。即便是后來拼命擠進門戶之列的后起之秀鳳凰網,也處于穩健的增長勢頭上。
對此,你還能說傳統門戶的氣數盡了?還能說他們已經被移動互聯網拉回到原點了?競爭重頭再來了?移動互聯網孕育出新的媒體機會了?我只能說,這樣的想法實在是太!天!真!了!
那么,新聞客戶端的廣告在其中占了多少比例呢?很少,相當少,少到這些公司在財務報表中都不把這一塊的收入單獨分出來。
不可否認,在這些老牌門戶的廣告收入中,有一小部分來自新聞客戶端,但不能忘了,這些客戶端之所以能拉來廣告,全在于是這些老牌門戶此前十來年的資源積累,包括:內容、產品、技術開發、品牌等等常年累月的積累,這些都是核心資產,是在向客戶賣廣告時背后潛藏的力量。
新聞客戶端行業無新意
傳統門戶不但不會衰敗,而且還會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繼續奠定自己的核心地位。有他們在,新聞客戶端就是一個高門檻的行業,一個格局穩定,競爭對手彼此熟悉的行業。不會產生什么激情澎湃的故事。
試想,搜狐沒奪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合作伙伴能有現在的品牌?新浪沒有在四屆世界杯時砸錢搶獨家內容能有現在的影響力?騰訊不靠十年如一日的QQ彈窗能有那么大流量奪得門戶第一?網易不花七八年的時間挖掘UGC的內容能體現出差異化?鳳凰不依靠背后的電視臺,不靠兩岸三地的明星主持人,能有現在這樣的檔次和逼格?
所以,歸根結底,新聞客戶端的競爭還是這些老牌門戶的競爭。
再來看第二個表格,看看這些門戶網站們在過去一兩年中在移動端的發展滲透的數量到底有多大。

看完這些數據,相信那些打算在新媒體領域搏一把創業者們的心里拔涼拔涼的,幾大門戶的用戶數基本上都是過億的產品,在這樣用戶密集度高的行業里,能折騰出什么新意思?實在抱歉,我的想象力有限,想不出還能折騰出什么新鮮玩意兒!玩來玩去,最終還不就還是那么幾家門戶在玩兒。對創業者以及投資者來說,這個行當實在是產生不出什么激情和新意。
實際上,各家的新聞客戶端只相當于門戶網站中的一個比較重要的頻道,或者說,一個部門,再或者說,一項業務,僅此而已。這行業不能算新,只是過往業務的一個延伸,一個補充,一種因手機流行導致承載新聞的形式與載體的變化而產生的新業務,在這個市場的玩家是保持不變的,這也和十多年以來的門戶競爭一樣,體現不出太多的差異化,而且大家也都活得不錯,穩步的保持著既不多也不少的增長。
用句大俗話說,新聞客戶端的發展最終靠的還是爹媽的臉面。
再看看那些號稱要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進行顛覆的新媒體吧,包括但不限于:自媒體聚合、垂直領域的群組博客、個性化定制的閱讀軟件等等只能在這些傳統門戶巨頭的陰影下找些吃剩下的骨頭渣子充饑。
手機新聞客戶端這個行業從出生開始,注定就是那么幾個富家子弟把持著的,最終的結果早已寫明,是一個沒有任何懸念,沒有任何創新,沒有任何故事的平淡行業。所以,那些看熱鬧的、找機會的、起哄架秧子的,還是早點散了吧,別在這行當里耽誤了大好青春。
對了,需要通報一些新情況,各家門戶的新聞客戶端在跑馬圈地之后基本上停滯不前了,主管搜狐新聞客戶端的副總裁休長假去了,網易新聞客戶端也削減投入了,騰訊新聞客戶端綁定微信之后算是處于穩定狀態了,新浪新聞客戶端在微博的光環下也就是那么回事了。這些新情況還不能說明這個行當無新意、無激情、無懸念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