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央行下發《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手機支付業務發展的指導意見》、《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并征求意見。其中顯示:個人支付賬戶轉賬單筆金額不得超過1000元,同一客戶所有支付賬戶轉賬年累計金額不得超過1萬元。
3月14日,央行下發緊急文件《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關于暫停支付寶公司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等業務意見的函》,叫停支付寶、騰訊的虛擬信用卡產品,同時叫停的還有條碼(二維碼)支付等面對面支付。
對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互聯網金融研究員曹磊認為,目前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已有龐大的載體量,此舉若實施,將扼殺大批網購族以及電商企業。
2013年以“余額寶”、“理財通”為首的互聯網理財以其龐大、迅速的資金吸收力撼動了整個銀行理財市場。若《辦法》最終通過并實施,網絡理財的擴張將被套上緊箍咒,“寶寶們”引以為傲的資金自由轉入轉出將優勢不在,而網絡理財將淪為只適用于小額理財的“屌絲理財”。
央行此舉限制第三方支付的同時,更是限制了網絡經濟市場尤其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必將會引起必將引起眾多消費者及商家的不滿;但無論實施與否,央行此舉極大的凸顯了對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強勢監管與絕對話語權。
顯然,如今的互聯網已不再是簡單的渠道工具,其創新產品已對許多傳統行業產生了全方位沖擊與挑戰,二維碼支付方式實質是用線上支付來做線下收單業務。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互聯網金融部錢海利助理分析師認為,虛擬信用卡是大數據模式上衍生的創新服務,能為電商企業O2O帶來增值服務;央行對二維碼等創新支付的暫停,不僅打亂了了阿里騰訊等巨頭的O2O支付領域布局,更是對電商開展“過度創新金融”的一個“警示”。
其實,互聯網金融之所以遭到央行“當頭棒喝”,與其太過張揚不無關系。按理說,阿里、騰訊等走在這條雖然“法無禁止”,但也不是“法有授權”的路上,應該低調潛行,等群眾教育都基本普及,群眾基本都發動起來后,再行高調不遲。但是,由于這兩家的競爭關系,使得誰也不敢后高調。只能比賽,搶著高調,誰更高調。結果就是,群眾還沒充分發動起來,受損利益集團已經蹦了起來。將一樁本應溫水煮青蛙的事情,變成了沸水煮青蛙。
常言道,事緩則圓。如果能夠重新來過的話,互聯網金融的進程本不應該是這樣的。當然,如果還有重新來過的機會的話,相信阿里和騰訊,也絕不再會猛火快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