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扎克說:“在每一筆巨大財富的背后,都隱藏著罪惡。”
同理,在使用免費產品的福利背后,都隱匿著互聯網的原罪。這是筆者在看到新聞《三問imo收費為哪般》時,所聯想到的第一句話。
第一宗罪:劫持用戶
典型案例:奇虎360
奇虎360在業內以好斗聞名,09年高調挑戰付費殺毒模式,并借用毛主席的典故“地在人失,人地皆失;地失人在,人地皆在”為自己壯膽,堅持用戶優先戰略。先以免費殺毒和安全防護籠絡用戶,繼而用各種激進手段:屏蔽、強制刪除、惡評同行產品,而用戶此時已經對產品產生依賴,在沒有其他替代選擇之前,只能對企業的各種行為聽之任之。
第二宗罪:不安全
典型案例:2011年底600萬用戶資料泄露
兩年前,中國互聯網上演過一場規模空前的泄密事件。從CSDN 600萬用戶數據庫的曝光,一直到天涯論壇、人人、開心、京東、當當、淘寶等一長串耳熟能詳的網站,均被爆出用戶隱私數據保護不到位,讓普通用戶嚇出一身冷汗。
這些網站不向用戶收取一分錢,卻在社區、社交平臺、電商各個領域廣泛出擊,在互聯網上構建出幾近真實世界的生活形態。另一方面,網站在保護用戶信息安全方面卻不熱心,甚至同盜取信息的黑客與虎謀皮。
而普通用戶顯然還沒有重視起免費服務的安全隱患,依舊樂于在這些平臺上主動貢獻自己的實名信息、消費習慣和社交動態。
第三罪:變相斂財
典型案例:資訊和平臺級產品
做互聯網不是做慈善,免費的服務背后一定存在盈利點。以新聞和視頻網站來說,普遍靠廣告和贊助來賺錢。這些產品沒有特別的技術優勢,無法實現依靠直接銷售來實現盈利,所以一般是免費給用戶使用,同時會夾入大量廣告。
幸運的是,大部分人看視頻的時候,寧可多忍受一分鐘看廣告,也不愿意付錢升級,看新聞時,再爛的飄動廣告也可以無動于衷,用戶的屈服讓這些互聯網公司賺足了廣告費。
第四罪:欺騙感情
典型案例:space空間、雅虎中文郵箱
互聯網普及民用不過十來年,不要總是幻想什么永久免費,能中途不夭折就謝天謝地。雅虎郵箱曾經力推“終生郵箱”概念,煽情地承諾所有電子郵件將被永久保存,然而它沒有活過2013年。以致于某用戶憂傷地評論道:“好幾年前,我給自己暗戀的女神的雅虎郵箱發了個10年后才能收到的時間膠囊,這下沒法收到了,也好。”
這類傷心的故事也發生無數擁有space的博客主人身上。Google Reader,MSN退出歷史,一次又一次傷害用戶那善良的小心臟。
便宜沒好貨,終將還是一句真理。一家做企業產品的公司向用戶收點錢,再正常不過,沒什么好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