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陜西的網絡媒體乏善可陳,一如既往地的看似“低調”背后卻暗潮涌動。2013年初我在《陜西網絡媒體進入戰國時代》一文中分析了陜西網絡媒體的基本格局,從廣電系網媒、黨報系網媒、都市報網媒、商業網站地方站、中央媒體網站地方頻道和地市新聞網幾個維度進行了簡單分析。2014年,隨著國家對網絡媒體發展扶持與治理并重,行業發展將更為規范;對于立足地方的網絡媒體而言,找準定位和盈利模式,盡快確立自己在地域格局的地位,將決定著未來五到十年的發展優勢和資源優勢。
有采訪權網媒:作為獨立媒體發展的黃金期
陜西省內目前獲得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頒發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的只有三家:西部網、陜西傳媒網、西安網,擁有獨立采訪權的網站也就這三家。中央新聞網站已經開始了以網絡媒體資格單獨申領記者證,陜西這三家網絡媒體也有望在2014年拿到“W”開頭的統一記者證,這是一種職業身份認同,更是一種媒體獨立形態的正式認可。
西部網是由陜西省委宣傳部主辦、陜西廣播電視臺承辦,陜西傳媒網是陜西日報傳媒集團主辦,西安網則是由西安廣播電視臺主辦。作為依托于傳統媒體的網絡媒體,三家網站獲得的最大優勢莫過于拿到一類新聞網站資質,但都共同面臨著背后傳統媒體資源向網絡媒體轉移過渡緩慢的問題。背靠廣電的西部網,沒有成為本土第一的視頻門戶;背靠陜西日報傳媒集團的陜西傳媒網,也沒有成為本土新聞資源的集大成者;背靠西安電視臺的西安網,在大都市里也沒有成為視頻首選。看似大家都在擠一條新聞資訊的路,但這樣的路不會也不能太長。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是個偽命題嗎?發展7年多的西部網,10余年的西安網,都沒有在融合之路上有實質性的進展。2013年,當報業的寒冬折射出行將就木的凄涼時,當電視的開機率在互聯網沖擊下節節敗退時,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但看看近十年商業網站和依托傳統媒體的新聞網站的發展實況,融合是有待商榷的。傳統媒體要將影響力延伸到新媒體領域,需要的是自我解構式的流程再造,是著眼未來的資源轉型輸出,是打破既得利益的壯士斷腕。
我國傳統媒體進軍新媒體主要的四種路徑:一是全媒體轉型拓展(以新華社為代表);二是重點發展新媒體(以《人民日報》為代表);三是多屏并舉(以廣電機構為代表);四是投資驅動(以浙報傳媒為代表)。反觀陜西,網絡媒體更多體現為一種別人有了,我也應該有的布局意識,并沒有作為獨立產業發展的雄心。
陜西傳媒網的上線,像一條鯰魚攪動了陜西網絡媒體圈。2013年底,陜西傳媒網、西部網相繼大幅改版,西部網也在2014年初開始了編采經營分開。有人說,陜西網絡媒體的草地有限,羊不能太多,其實陜西網絡媒體的核心問題不是羊的多少,而是沒有狼。沒有狼的安穩日子,羊群看似肥壯,卻難以壯大。
這三家有資質的網站,想要依靠背后的資源融合或者資源輸出,短期內可能性和可操作性都較小。可以快速突破的路徑是,借助獨立拿到記者證的機遇,將所在媒體作為一個獨立的網絡媒體,按照獨立媒體的理念、思路和路徑去運作,而不要過度的寄望于身后看似強大,卻總靠不上的大樹。
傳統媒體網站:找準定位 探尋盈利模式
這里所說網站,包括前述三家網站,只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探討生存問題。陜西本土傳統媒體所辦網站里,華商網毋庸置疑是跑得最快的,但華商網和華商報完全是兩碼事,兩個不同的主體在運營,但華商報的品牌效應在報紙黃金期已經給了華商網足夠的支持與支撐,加之報網的一些聯動互通,讓華商網很快成長起來。
準確地說,華商網應該是依托新聞起家的本地商業網站。華商網首頁半數以上內容都源自論壇,這顯然不是新聞網站的操作手法,而敢這樣做就說明身后有強大的網友原創團隊和能力。反觀陜西其他傳統媒體的網站,欄目設置大同小異,新聞信息同質化嚴重,網站定位不甚清晰。不客氣的說,雖然沒有關門下線,也許還有生存空間,但沒有被這一浪打下去,難保不會被下一浪打退。
互聯網上,做內容不賺錢,做產品才有機會賺錢,新聞在互聯網時代不是稀缺資源,新聞的產品化才能贏得市場。華商網的“城市門戶”,西部網的“陜西門戶”,陜西傳媒網的“陜西聲音”,都是一種自我定位。城市門戶,延續了華商都市化的定位,也是擁有網友基礎的體現;陜西門戶,背后主管部門、自信代表陜西,但屬于門戶的時代已經遠去;陜西聲音,一種主觀化表述,陜西的聲音可以是官方,也可以是民間,對于一個起步一年的網站,還是有很多期待和空間的。其他網站不一而論,怎樣的標榜和自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特定的領域有自己的建樹和優勢。移動互聯網會讓分眾傳統更為強化,除了國內的互聯網寡頭,沒有人能在互聯網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傳播”。
2014年,傳統媒體網站或將背上轉型融合的行囊,繼續以各自的步驟和節奏前行,但能否找準自己的定位和探索出自己的盈利模式,將很大程度上決定今后幾年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決定自己在地域市場上的份額和地位。
外來地方頻道:本地化力有不及 輿情開拓有空間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未必盡然。騰訊大秦網、新浪陜西、鳳凰陜西有著成熟的商業運作模式,人民網陜西頻道、新華網陜西頻道能借助分社和總網雙重優勢,其他地方頻道很難獨立做大。
說到體制,可能會被拍磚,但本土網站的體制之困卻實實在在地存在。騰訊大秦網和西部網起步時間相差不大,發展現狀一目了然,個中原因值得細思。本地網站在占盡地主優勢和背后媒體資源優勢的同時,必然受到各種束縛,包括自縛手腳。商業網站天生的危機感是成功的核心要素,沒有資源而四處化“源”讓商業網站地方頻道在實踐的歷練中游刃有余。中央媒體網站地方頻道,不乏“轟炸式”的監督擴大本地化影響力,進而謀求生存空間。到了陜西,就免不了要落地、要本地化,但本地化絕非優勢。
立足本地,實現上達是地方頻道應該嘗試的路徑。隨著各級政府部門對網絡輿情的日益重視,地方頻道聯通地方和總網的優勢會越來越明顯,相較與本地網絡輿情的易于把握,應對本地輿情全國化是地方頻道很大的一個空間。當然,輿情是一塊很大的蛋糕,獨吞難免消化不良,各自發揮優勢分一杯羹是不存在問題的。
一家之言,全當拋磚引玉。希望在陜西的網絡媒體圈子,能有一種探討交流,理性爭辯的氛圍。“開放 平等 協作 分享”是基本的互聯網精神,博弈也并非只有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現在的陜西網絡媒體更需要非零和博弈。陜西經濟進入了上升通道,三星、微軟落戶會讓整個互聯網產業鏈更完善,陜西網絡媒體的草地會更加茂盛,多幾只羊沒關系,重要的是要出現幾只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