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 12 月,分析公司 App Annie 發表報告,引起業界廣泛關注。報告顯示:在營收上,第四季度 Google Play 發展迅猛(環比增長 100%),App Store 漸露頹勢(環比增長 20%)。此前曾有報告顯示,Google Play 去年營收增長 311%,但其營收規模只有 App Store 四分之一。如果能夠繼續保持增長態勢,Google Play 收入可在年內趕超 App Store。
2013 年 3 月,Google Play 官方博客慶祝生日,同時透露 Google Play 應用數量達 70 萬,下載數超 250 億次。外媒預測,Google Play 的應用數將于今年 6 月先于 App Store 達 100 萬。與此同時,硬件設備迅猛發展:總激活量超過 7.5 億臺,日激活量高達 130 萬臺,全球市場份額達到 52.3%,坐擁數不清的機型。趨勢表明,Android 不經意間強勢崛起,iOS 現在可謂處境堪憂。
風光之下暗藏危機。社交網絡 Facebook 推出應用 Home,革新移動社交體驗。毋需推出自有手機,即可接觸廣泛用戶。然而由于 Android 的碎片化,Facebook Home 只能支持六款手機,且不支持 Android 2.3(份額高達 40%),近半用戶無法使用。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開放成就 Android,卻有可能毀掉生態。2007 年 11 月,谷歌成立開放手持設備聯盟。與此同時,谷歌公布 Android 操作系統,聯合成立 AOSP 開源項目。Android 剛開始便烙上開放印記,造成影響十分深遠。亞馬遜能自成體系,運用自身內容商店(MP3 Store、Kindle Store、Appstore),搭配自身硬件設備(Kindle Fire),即是 Android 開放性的絕佳例證。
多樣化的 Android 移動設備給予用戶更多選擇,卻也使得硬件規格千差萬別、用戶體驗良莠不齊。碎片化的 Android 脫離控制,雜亂無序、野蠻生長,嚴重危害后續發展。屏幕比例極其混亂,屏幕尺寸更是如此。品牌雜亂、型號眾多、山寨泛濫、標準匱乏,阻礙生態系統發展,也為開發帶來麻煩。
碎片是 Android 強勢崛起的代價。開放手持設備聯盟創立之初,目的是為創建更開放的生態。面對蘋果咄咄攻勢,手機廠商團結一致。機海戰術覆蓋群眾、旗艦型號領跑市場,這是所有 Android 設備制造商的成功秘笈。對于開發人員來說,盯準旗艦開發應用足以滿足用戶需求。
誕生不到六年時間,數不清的系統版本、數不清的定制固件,版本分裂十分嚴重。系統升級本是好事,但由于合作商的不配合,新版本的 Android 難以普及,新舊版本長期共存,無法提供一致體驗。同款軟件,這一部能運行,另一部則出現黑邊、花屏、閃退、崩潰……由此可見兼容問題多么嚴重。
對于開發人員來說,這個問題相當棘手。如果想要深入市場,開發應用需要適配 200 多款機型,適配一部設備需要 10 多天時間。開發成本高且不說,獲得收益微乎其微。這就消磨開發熱情,放任自流、不作審核的 Google Play,應用數量竟還比不上嚴加審核、時刻整頓的 App Store。

2008 年 8 月,谷歌公布 Android Market,提供各種應用程序,奉行“先上線后審查”,管理粗放、亂象叢生。它與 App Store 不同的是,這并不是唯一應用獲取渠道,Android 允許安裝非市場的應用程序。這就催生第三方的應用商店,這也使得開發生態更加混亂。
2010 年 3 月,谷歌退出中國大陸(搜索服務移至香港),旗下服務備受干擾,幾乎不能正常使用。由于相關政策限制,Google 移動服務難以開展、Google Play 無法正常服務大陸,繼而錯失在華發展黃金時期。結果就是,目前國內已經擁有 50 多家本土 Android 應用商店,大多提供盜版軟件。
行貨設備不預裝、有關部門不支持,Google 移動服務遙不可及。即使偶爾可以訪問 Google Play,也不能夠購買內容。用戶必須繞過限制(使用代理、偽裝國碼),才能瀏覽付費內容。不僅如此,還要用信用卡,方可完成購買。服務訪問不暢通、支付手段不便捷,嚴重消磨用戶和開發者的熱情。
惡意程序泛濫成災,滋生黑色利益鏈條。2013 年 4 月,NQ Mobile 發布 2012 年的惡意軟件調查報告,報告指出:已辨明的惡意軟件超過 6.5 萬個,絕大多數(95%)安全威脅針對 Android 平臺。安全形勢相當嚴峻:根據報告,超過 3280 萬部 Android 移動設備受到感染。惡意軟件分布廣泛,有的 甚至堂而皇之地潛伏在 Google Play,更不用說第三方的應用商店,以及那些雜亂無序的論壇了。
這些程序惡意扣費、竊取隱私,造成危害極其嚴重、造成影響極其惡劣。以猖獗的 Android.FakeInstaller 家族為例:它們偽裝流行應用,積極引誘用戶下載,越權申請無關權限,不經同意后臺運行,向付費號碼發短信。它們還有許多變種,有的甚至竊取網上銀行賬號。
谷歌面對惡意軟件,當然不能視而不見。2012 年 2 月,谷歌推出惡意代碼掃描服務 Bouncer,新上傳的應用程序,都須經過它的檢查,才能入駐 Google Play。雖然 Bouncer 幫助排除 40% 潛在威脅,但其機制很容易被繞過。2012 年 10 月,谷歌發布 Android 4.2,內置應用驗證功能,確認安全才能安裝。然而根據獨立測試,其識別率竟然只有 15.32%!打擊惡意軟件,谷歌任重道遠。
Android 過于開放、Google Play 過于混亂——不僅存在 App Store 所面臨的諸多問題,而且存在 Android 所特有的一些問題,Android 生態系統失去控制。Google Play 距離成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統一平臺需要時間,既要解決碎片問題,又要繼續開放平臺,才能規范應用生態,才能取得最終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