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在談論,下一代iPhone叫iPhone 6,這是靠譜的。
自iPhone誕生以來,由于早期更新和變數都較大,因此iPhone在命名上并不規律。iPhone,iPhone 3G,iPhone 3GS,iPhone 4,iPhone 4S,iPhone 5。現在是時候將之糾正過來了。原本新iPhone應該是第七代,但這樣會和iPhone 5形成一個斷層,所以叫iPhone 6就罷了。
更好的辦法是,接下來取消數字命名規則。將iPhone 6這一系列命名為iPhone Classic,然后基于iPhone 4推出iPhone mini(或nano)。
此外,蘋果還會推出更大屏幕更加輕薄的iPhone,命名為iPhone Air(或iPhone 7)
總體來說,智能手機的基本框架已經敲定,但創新還遠未結束。就好像摩天大廈的主體已經完工,接下來應該對每個細節進行精雕細琢——眾所周知,作品的偉大不能只草圖或構思,只有完善所有的細節直至臻于完美才能稱得上偉大。只有專注創新的人才能體會到,細節處才能體現出最關鍵的創造力,也是下一次偉大創新的起點。
這和安卓手機們把手機當做實用工具完全不同。如果iOS和安卓真的在競爭,消費者應該隨時糾結,去觀望另一陣營的產品,以便在競爭最激烈的、適當的時機,以最便宜的方式購入該陣營的產品。

換句話說,到底什么是競爭?我們在競爭的到底是什么?
舉例來說,我們想爭取的用戶是:希望擁有藝術級的生活品質,對生活細節在意,有自己的夢想和堅持,并愿意為之付出努力的人。他們是大眾眼中的狂人,是懂得生活、懂得專注的生活家和夢想家。
我們努力讓所有的消費者都能享受到頂級的服務。但你必須承認,雖然iPhone等蘋果產品擁有世界上最高的性價比,而性價比最高意味著你的生活更有質量、意味著產品更劃算更有價值,但這并不意味著便宜。因此,我們也很高興的看到,那些不在意生活品質、希望得到廉價服務的人,也能用100美元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競爭的本質是對用戶的爭奪。產品本身的評測和結果都不重要,籠統的市場占有率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產品是否讓你的目標消費者滿意?法拉利不會在意自己的市場占有率,或者說,它在乎的是頂級人群中消費者的優先選擇權和滿意度。
iPhone是世界上最好的手機,并且讓擁有iPhone的絕大多數人都感到滿意。實際上,iPhone 4至今還暢銷不衰,而且整體性能上與最新的安卓手機相比毫不遜色。
那么,我們真的是在和競爭對手競爭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們競爭的對手只有我們自己。我們要超越的,是我們想象的極限、是我們制造工藝的極限、是我們服務和用戶體驗的極限;我們要超越用戶對我們的期待,這種期待不再是外在的巨大變化,而是內在的精益求精。
沒錯,蘋果和安卓正在瓜分智能手機或者說移動設備市場。而且從份額上來看,安卓在數量上取得了領先。但這有什么意義呢?熱愛蘋果的用戶數量在不斷增長,從安卓和其他品牌遷移過來的用戶也與日俱增。蘋果專注服務的目標用戶群(需要說明的是,這個目標用戶群界定并不真實存在,可以籠統歸納為熱愛偉大產品的一群人),一直樂在其中。而且加入蘋果陣營的用戶還在激增。
三星和谷歌也取得了它們的成功。對于在意價格和功能更勝于用戶體驗和生活品質的人來說,那也是個很好的選擇。就像選擇了PC的人一樣。如果你滿足于最基本的幾項功能,而不在意多花一點時間或者糟糕的用戶體驗,那些99美元的智能機完全可以滿足你的要求。
但本質上,蘋果和三星并沒有真的展開競爭。iPhone還是安卓手機,仍只是消費者的個性化選擇、而非競爭導致的結果。
同質化才會導致競爭。從用戶體驗和產品設計等角度來看,蘋果和安卓手機完全沒有同質化。因此也就不存在實質上的競爭。蘋果的目標只有一個:讓專注夢想、渴望品質的人擁有他們熱愛的蘋果產品。
真正的競爭是在不同的安卓手機之間展開。因為產品雷同,所以用戶一旦決定選擇安卓手機,比較就會開始。而同質化競爭就意味著價格戰。誠然,這種競爭會讓消費者受益,提高了消費者的購買力,他們可以增加消費促進繁榮。但如果沒有其他的商業模式或者獲利渠道,兩敗俱傷最終難免:消費者得到了產品卻無法得到最好的體驗和服務;生產商利潤越來越低無力推出偉大的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