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革命了行業,但對于蘋果公司而言,iPad 的地位始終遜于 iPhone。由于 iPhone 具有相當高的利潤率——每 1 美元營收包括 0.5 或 0.6 美元的利潤,它自然而然地成為公司最重要的業務。
Slate 近日撰文分析,推出三年的 iPad 一直在韜光隱晦,它的前景不可限量,而 iPhone 的主導優勢正在弱化,蘋果的下一個擁有 iPhone 地位的產品,不是 Watch、不是 TV,正是 iPad。
蘋果最新的財報顯示,公司第一季度售出 1900 萬臺 iPad,雖然遠遠低于 iPhone 的 3700 萬臺,但 65% 的同比增幅遠高于 iPhone 的 7%。原因很簡單,隨著競爭對手的崛起以及廉價智能手機的突圍,iPhone 的優勢正在慢慢消解,而平板電腦市場上,iPad 目前是絕對霸主,即便在低價平板市場,蘋果仍然能用 iPad mini 鞏固競爭優勢。

這意味著,iPhone 給蘋果帶來的營收和利潤將放緩。Slate 分析稱,如果這種趨勢延續下去,iPad 或將在 2015 年超越 iPhone 成為公司最暢銷的產品,而蘋果也將會成為全球第一大平板電腦廠商。
Slate 認為,iPad 非常類似 iPod 的戰略:先是推出一款革命性的產品,然后不斷擴張其產品線,從高到低全價位覆蓋。正如 iPod Classic、iPod touch、iPod nano、iPod Shuffle……而 iPad 盡管種類沒有那么多,但價位覆蓋卻同樣全面:從 499 美元的 iPad 4、399 美元的 iPad 2 到 329 美元的 iPad mini。
多元的價格之外,iPad 和 iPod 另一個相似之處在于它們的利潤率都不高。Slate 分析認為,相對于利潤,蘋果更看重它們對于蘋果生態的意義。正是得益于 iPod 的“暈輪效應”,不少人最終成為 iPhone 的用戶。而蘋果生態系統的可怕正在于此,產品絕非孤立的個體,而是貫穿著核心 iOS 整套體驗、服務的整體,單線突破橫向拓展,硬件、服務、體驗構成了一個相互延伸、資源共用的強大生態系統。
結果呢,盡管 iPod 的地位大大弱化,但上市這么多年,它依然占據數字音樂播放器市場高達 75% 的份額。
但是 iPad 的競爭環境顯然要比 iPod 惡劣些,而且它越來越受到廉價 Android 平板電腦的沖擊。但 Slate 指出,這些競爭者盡管價格具有優勢,但它們的利潤率更低,無論是亞馬遜和 Google,都無法直接通過硬件賺錢。而另一方面,專屬應用已達 35 萬款的 iPad 無論在應用數量還是質量方面都遠超 Android 平板,對于平板電腦而言,應用的價值更加突出,因此這項優勢非常關鍵。
Slate 最后表示,行業對蘋果推出新品的期待已經失去理性,讓蘋果再次爆發的或許不會是傳說中的智能手表、電視,而將是人們一直忽略的 iP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