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C網站做大了,都害怕內容變水。那就意味著討論氛圍變差,做出貢獻的初始用戶受不了而離開,網站逐漸背離初衷。對于新浪微博來說,也可能它自己都分不清初衷該是社交還是媒體,但無論如何都怕用戶流失。
前兩天的統計數據表明,Qzone是全球第五大,中國第一大社交網絡;新浪微博則是全球第六,中國第二。新浪微博、Pinterest、美麗說、蘑菇街一眾最終都會遭遇內容變水的問題。但它們再水,和Qzone的水比起來,都像是大海面前的小河。
問題是,新浪微博害怕內容變水,目前正為盈利焦頭爛額;相反騰訊卻根本不在乎Qzone內容水到什么程度,因為這些虛高的流量,重復的圖片上傳數,不僅意味著漂亮的運營數據,還真的可以賺到錢。

這是我隨手打開Qzone時,最新的5條日志更新:
- 推薦幾家賣寶寶衣服的靠譜店
- 自己撐不住的時候就看看,一直留到高三。
- 不能不懂的社交暗語
- 還在為送禮物而煩惱嗎?這里向你推薦最有創意和新意的禮物,保證讓他(她)滿意!
- 2013教師招聘必看(劃線的為答案共7套)
這樣的轉載文章在我的空間首頁泛濫成災。對于它們有一句順口溜:生活常識化妝技,十二星座小秘密。不看后悔成功錄,論文大全雅思題。戀愛金句傳送門,男默女淚蛋疼文。讀到哪句心痛了?不頂不是中國人。
有人把空間比作“內容黑洞”,信息海量,卻不堪一用;也有人覺得自己用著一切正常,該發日志就發日志,該評論就評論,沒遇到過這種問題。然而前段時間Qzone時間線被“左旋咖啡”占領,讓我覺得,比起我或我的好友出問題,Qzone出問題的可能性也許更大一些。
在我看來,Qzone從三方面加劇或說促成了這類“信息流災難”的傳播:
1、非實名
Facebook和Google+都是實名的——至少提倡實名,并建議他們以機構或公共主頁身份注冊賬號。而Qzone天生無法強制實名,因為這是附屬于同樣匿名的QQ的一項增值服務。
Qzone好友中個人和機構賬號沒有界限,也使得營銷號肆無忌憚。如果你的空間能暴露你的學校和早期經歷,還有個人關系鏈,那想必你是不敢用這樣的賬號每天發蛋疼文的。
騰訊后來推出實名制的朋友網,但為了推廣,降低了從Qzone轉載和同步信息到朋友網的門檻,使得朋友網被大量同步而來的信息污染,實名門檻也有形同虛設之憂。
2、模糊原創和自動生成信息之間的界限
除了自動同步過去的東西,我自己不用Qzone,但同步到說說的QQ簽名讓我也被算做一個活躍用戶。這些自動生成的信息并不總是跟原創信息分隔開來的,有時候會代替用戶發送日志和說說。
之前的九宮格日記啥的自不必說,在更換了QQ秀以后,點一個鍵就可以生成一篇日志:
“【免費QQ秀分享】我淘到了免費又好看的QQ秀!這是我辛苦淘到的QQ秀哦,還不錯吧?QQ秀商城中還有更多免費QQ秀哦~”。
再比如,多種應用都獲取了分享到說說的權限,這點和新浪微博差不多。這些信息一般都要假裝像是用戶自己寫出來的一樣。
QQ空間好友動態多達20種以上,可分成3類:
- 用戶主動發送的信息——日志、說說、相冊、分享等;
- 官方應用生成的信息和系統提示;
- 第三方應用生成的信息。
Qzone首頁對我太過花哨,我通過QQ郵箱的“閱讀空間-好友日志”去看,這樣其實看到的東西已經只有日志和照片,但我還是難逃上述轉載文章的轟炸。
造成日志區大混亂的元兇就是“轉載”日志。和“分享”不同,“轉載”會像你自己寫的一樣出現在日志分類中,除了前面有一個[轉]字;而且你無法用任何方式把它們從信息流中剔除。
我上高中的外甥女隔兩天就“轉載”一篇講述“8090那點事”的文章。她說,是她去同學家玩的時候,看到并訂閱了一個空間。她轉載的那些文章,其實是給她自己看的——作為一名高二學生,她覺得那些文章寫的很深刻,自己以后說不定能用得著。好吧。
其實我很清楚,這個功能很可能是在像她一樣的孩子們無數次手動復制粘貼之后,促成空間團隊幫他們做的。但在發布門檻一下子被大大降低之后,一些原本可轉可不轉的文章也會被不加思索的轉發,使其流動越發不可收拾。
3、強制綁定和強制推送
一般意義上,Qzone好友和你的QQ好友是同一撥人。QQ客戶端在很多地方體現與空間的整合,無處不在的小星星和未讀提示,折磨著未讀數強迫癥患者們。
你當然可以取消訂閱,但如果對方隔個三兩個月,還是偶爾會發那么一篇原創日志,說說心情,還是會傳兩三張自己的照片,那你還敢退訂嗎?如果對方是你生活中的密友或必須經常接觸的人,又怎么辦?
經過以上三板斧,Qzone營銷號能取得多大的收益呢?
假定多數用戶如我外甥女一般,那轉化率大概不會很高。她關注的營銷號隔三差五推送的淘寶鏈接,但她從沒留意過;遇到文章中互鏈的其他認證空間,她也會主動跳過去。
不過這也可能恰好是推送的東西不和她的胃口。她暫時消費不起包包和連衣裙,不過她打算期末考試以后咨詢割雙眼皮和減肥的事情。要是推送的廣告里有這兩個,她也許會很感興趣。
所以,盡管她自己可能會避開廣告,她一次小小的轉載,可能就會激活一位對廣告感興趣的讀者。當用戶本身變成營銷號的義務推銷員,所謂封殺營銷大號不僅無效,更是沒有意義的。
我想,把Qzone變成所謂“內容黑洞”,恐怕對我們用戶而言不是好消息,但對騰訊是有利的。騰訊至少還符合創業者們所謂“用戶數和盈利能力成正比”這個預期,它的開放平臺以Q幣控制了支付,在分成這點上控制力強于新浪,而游戲天生又是符合Qzone用戶們特性,發展得起來的東西,比靠文字信息賺錢靠譜得多。
因為內容不賺錢,所以內容多水都沒問題——我想,這就是Qzone的邏輯。
作者簡介:李書航,自由撰稿人,曾任門戶網編輯。主要關注移動互聯網和創業投資領域動態,對新媒體發展也有濃厚的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