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喬布斯重返蘋果時,蘋果正處在危機。戴爾曾建議喬布斯將公司關張大吉,把錢還給股東。而Dell的在線訂購定制PC的事業正蒸蒸日上,到2004年,Dell的PC事業到達了頂峰。
殊不知,30年河東,30年河西,憑借著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引領潮流,蘋果變成了一度市值第一的公司,而先把錢還給股東的,倒變成了戴爾。
私有化
本周二,Dell正式宣布,公司創始人邁克爾-戴爾(Michael Dell)與銀湖資本將以每股13.65美元的價格收購戴爾公司,交易規模將達到244億美元。其中,邁克爾•戴爾以出讓全部股權(16%,36億美元)+現金(7億美元)的方式獲得私有化后的過半數所有權,銀湖資本則出資10億美元,另外微軟也有20億美元的出資,其余部分,則是美銀美林、巴克萊瑞士信貸、加拿大皇家銀行等提供的110-120億美元務融資。這是金融危機以來最大的的杠杠化收購,在歷史上的排名也到了第11位。交易預計將于2014年的第二季度完成。

后PC時代
盡管許多股東抱怨私有化的具體細節不詳,質疑每股13.65美元的價格是否合適,但是許多分析師認為,現在大部分股東都會接受這個價格,因為PC前景悲觀。
雖然PC仍活著,但是其風光的日子無疑已經過去。不管它叫做后PC時代也好,PC+時代也好,總之,從設備出貨量、內存消費占比等種種跡象都表明,PC時代已經不再。而Dell在PC里面的市場份額卻仍然在節節下滑:2010年Dell尚有20%的PC市場份額,到了2011年,就已下降到12.5%,2012年進一步下滑到10%。
10年前,Dell還被視為是創新的典范,客戶可以定制PC并在網上下單 跟亞洲供應商緊密協作,盡量壓低生產成本,但Dell錯過了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的崛起浪潮,跟音樂播放器、游戲機等消費電子也無緣。
戰略轉型
因此,Dell把轉型的目標瞄準了另一個利潤豐厚的領域:企業市場。2010年起,Dell基本上已經放棄了開發消費市場產品的努力,開始加速公司轉型戰略,希望成為一個集成的、多樣化的全球IT解決方案供應商。
從2008年以來,Dell已經花了130億美元用于收購20多家公司,包括安全軟件(如數據保護供應商Credant、SonicWall)、企業軟件(Quest)、存儲系統(Compellent)、云計算(Boomi)、設備管理(Wyse)等。可以預見,為了增強自己的企業市場的競爭能力,Dell今后還將會進行更多的收購。
戰略轉型需要時間。私有化的架構可提供時間和靈活性,免去了上市公司受到的審查和諸多限制,也許會有助于其端到端解決方案戰略的實現。
前路漫漫
不過,盡管私有化可以讓Dell更加敏捷,但是其面臨市場條件的惡劣依舊。以史為鑒,少有例子可以證明私有化可以令轉型變得簡單。如從摩托羅拉單飛出來的飛思卡爾,2006年以176億美元的代價完成私有化,但是債務負擔讓它沒有辦法在資本密集型的芯片市場競爭。
私有化以后,Dell面臨的挑戰仍然很多,充滿著不確定性:
比如說,Dell與銀湖的合作是否順暢?Dell的債務會不會影響其決策的靈活性?如果Dell繼續收購,私有化之后收購只能動用現金,這方面會不會出現困難?Dell的耐心有多大。企業化轉型需要時間,銀湖的耐心能比華爾街強嗎?5年是一回事,10年又是另一回事了。
Dell瞄準的這個市場,在短期內,IBM和惠普都是其難以逾越的對手。后兩者的企業一體化解決方案已經過多年的磨煉,已經占據了大部分的市場。Dell要想切入,只能先切入一部分的利基市場。
此外,由于消費者市場的競爭日漸白熱化,VC投資的風向已經從消費者互聯網轉向企業,眾多初創企業也已經開始轉戰企業市場。
面臨著新老對手的夾擊,可以想見,Dell的轉型之路會充滿艱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