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和Twitter曾經都是硅谷力量的代表,這兩家分別創立于2004年和2006年的社交媒體去年都走到了一個新的節點上,Facebook上市,Twitter的估值則逼近110億美元。曾經活力無限的創業公司逐步成長為巨頭,是否也代表著它們會逐漸偏離早先的創新軌道?就在前兩天,美國著名的媒體“快公司”(Fast Company)又發布了“2012年度最創新公司”的榜單,兩家巨頭都與此無緣。仔細想想,卻不無道理。進入2013年,一系列事件說明也許Facebook和Twitter作為創業奇跡的故事已經結束了,而他們作為互聯網巨頭的漫長歲月剛剛開始。
Zuck的個人品格在他成名以來就一直受到了一些質疑。前有好萊塢電影“社交網絡”爆出他的創意是偷來的、后有不少Facebook的內部資料表明他控制欲極強,不過那畢竟都屬于有些八卦的成分。只要Facebook本身是一家高歌猛進的創新企業,人們不但不會過于在意,還會把他這種追求成功不擇手段的強硬性格和喬布斯聯系起來。不過就在去年。Facebook確鑿無疑的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它用短短12天復制了一款和Snapchat一模一樣的軟件,試圖迅速干掉創業公司級別的對手。不過這種赤裸裸的抄襲行為非但沒有讓人們繼續贊美Facebook一向倡導的“黑客精神”,反倒招致了多方指責。

PingWest之前在“黑客精神”與遠見和偉大無關:從Facebook抄襲Snapchat想到的”一文中已經已經評論過,這充分體現了Facebook所謂的黑客文化其實代表著只注重當下,不注重未來的短視。黑客只能把眼前的想法用最快的速度變為現實,卻對未來可能震撼人們的發明和想象力缺乏興趣也無能為力。
Facebook的第一個投資人Peter Thiel也撤出了自己的絕大多數股份,我在硅谷的時候和Thiel Foundation的人接觸頗多。聽他們講到的觀點都認為,Facebook現在已經是過去時了,Peter想把自己的眼光投入更遠的領域。去追求“會飛的車,而不僅僅是140個字符。”(We wanted flying cars, instead we got 140 characters)無獨有偶,Facebook的共同創始人們也大都離職創業,問起原因是他們大都說道:“已經沒什么有意思的東西了,你想想,四五年以后,無非是界面更好一些,廣告更多一些,還能有些什么?”自然,一家這樣面貌的“成熟”的巨頭便已經不能算是最創新的公司了。
現在看來,Zuck還真有點“長大了你就成了騰訊”的意思。即使他已經對此公開道歉,也很難挽回Facebook抄襲Snapchat的事件的影響。以Facebook今日在江湖中的地位,干出如此不光彩之事,實在是可悲可嘆?上攵,盯著如此巨大的道德壓力登場的Poke下場也不會好到哪里去。上線后很快登上了App Store免費應用的榜首,但隨即跳水:現在Snapchat在免費應用中仍能排到前5,而Poke則早已跌出100名。與此同時,Snapchat倒是借此良機好好地火了了一把。據相關數據顯示,僅在Twitter,Snapchat被提到的次數就從不到三萬次猛漲至15萬多次。特別是被Facebook這樣功成名就的巨頭一抄,作為一個受害者的形象出現,臉上更是很有面子。
Facebook的這些動作說明了什么呢?抄襲Snapchat不是一個孤立事件,事實上去年一整年,它都在處于一個逐漸明顯的守勢中,一貫的銳氣與自信似乎與失去了,看起來有一點被眾多小公司層出不窮的創新亂了軍心,這很顯然是一個創新能力逐漸減弱的信號。除了這次抄襲鬧劇之外,Facebook去年最主要的新聞也不是來自自己推出的新產品,而是用10億美元收購Instagram(5億現金、5億股票),而股價跳水之后的實際價格為7億美元。此外,早就傳言說Facebook將推出的外部網站廣告交易平臺,不過依然沒什么信息。
Twitter的2012年也沒有什么產品上的重大突破。它在去年最重大的更新之一就是有了自己的視頻濾鏡功能。這個舉動立刻就被認為是在同Facebook和Instagram對抗。Peter Thiel曾經評論說,科技公司的競爭往往不是因為他們不同,而是因為相似。然后在這個過程中,競爭的雙方越來越像彼此,到最后人們會很疑惑這到底是為了什么,是不是應該做更有價值的事情。有可能這些公司們自己也忘了,F在看來,Twitter倒真是在變得越來越像Instagram —— 如果它認為這樣對自己的遠景更有利的話。

除此之外,現在Twitter的步調倒是像極了一些傳統的IT巨頭 – 它在2012年總共完成了10筆收購。也許這種策略的轉移也和Twitter內部關鍵的一項人事調整有關:就在2012年,6年前Twitter的發明者Jack Dorsey已經逐漸淡出了自己的角色,轉而去在Square從事新的冒險,并且后者正在實現新的全球霸業,而Dick Costilo更像是一個優秀的經理人,而非探索者。不知道這個轉移有沒有些許的帶走Twitter的創新靈魂。如果它曾經存在,那么它現在也許更多的存在于美國7000家星巴克的電子支付系統里。
現在看來,兩家公司也都似乎不得不屈從于市場以及短期利益的地步。對于Twitter來說,它必須提升賺錢的能力來證明自己110億美元的估值是合理的,所以它選擇了要讓自己的網頁上、平板上、還有手機上的用戶體驗盡可能一致,這就也在相當程度上傷害了用戶。Twitter的移動應用原來還是很精致的,現在改得跟桌面端越來越像了——無非是為了讓人們多看幾個廣告。Facebook或許就更無奈,畢竟人家現在成了上市公司,華爾街,而不是用戶,才是它的衣食父母。在整個2012年的大部分時間里,人們都是看著它的股價一路狂跌,直到腰斬之后才勉強停住。在這種壓力下,Facebook必須想盡各種辦法來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而修改Instagram的隱私條款,然后又倉促收場宣布反悔這一幕就突出了這種尷尬。曾經有硅谷的朋友評論道“Instagram(和它背后的Facebook)在這個事件中的表現就像一只貪心但是又膽小的貓,一直在覬覦著用戶上傳的內容,可是跨出一步之后卻又趕緊嚇得跑了回去。”
既然我們不再關心Facebook和Twitter的創新,那硅谷的明天在哪里?之前在一個討論會上提到過這個問題,看起來大家似乎一致同意一個觀點,那就是“下一個大事件,不會來自那些每天在科技大會上演講出風頭的名人們,甚至不會來自任何你耳熟能詳的名字。制造這個大事件的人現在還是個一名不文的小子,正待在自己家的地下室里玩命編程,或者搞什么其他的要改變世界的發明。”這是所有硅谷傳奇們全都共同擁有的昨天,也是這個地方為什么活力不絕的原因所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