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正試圖以一些有爭議性的手段去動Facebook的奶酪。這種行動也不是現在才開始,很早以前Google就一直在用捆綁熱門產品的方式賣力推銷他的G+:比如整合搜索頁、Gmail、YouTube、Android移動操作系統等等。
舉個例子,用戶用Google搜索到一個餐廳的時候,系統會自動接入餐廳的G+頁面;如果你想發布有關這個餐廳的評價或別的信息,就必須要用登錄G+。這個規則對于其他通過Google獲得的的實體商品或移動應用也適用。
以前,Google也自動為使用它任一功能——即便只是登錄一下Gmail——的用戶自動創建G+主頁。G+主頁沒有隱私權限,任何人都可以瀏覽,當然,用戶自己可以通過設置讓結果不出現在Google搜索的結果里。Google通過各種辦法刺激用戶用G+來和朋友或其他G+用戶分享圖片或其他東西。
這些舉措都來自Google高層的推動,CEO Larry Page甚至還制定了更激進的方法促使用戶使用G+。據知情人士透露,一年前Page就萌生過這樣的想法:即便用戶只是想看看商戶評論也要先登錄G+才能實現。考慮到可能會惹惱用戶,Google 的股東們阻止了Page這個想法。
但現狀是“G+即Google”,越來越多的流量入口會被導入G+,此外它和Google其他產品的整合力度只會越來越強。
這種舉動在Google內部都引起爭議,很多程序員稱這是拿Google的卵在碰Facebook的石頭,但也有人覺得這種舉措會讓Google在社會化媒體領域占得一席之地。
G+的負責人Vic Gundotra則認為此前他聽過更激烈的反對聲,但到今天已經沒有太多爭議,“用戶只是還未能完全地理解這個計劃”。
用戶Sam Foed說他之所以用G+是因為它有一個能自動上傳圖片到云端個人文件夾的功能,但Sam不喜歡G+主頁,因為會暴露個人信息,尤其是名字——他在Google Play里留言的時候實名顯示出來,而實際上他可能想匿名。Google“在和Facebook較勁的過程中用力過猛,用戶不想分享,他就逼著用戶分享”,Sam說。而Google的發言人則稱實名評論這一點是為了改善應用商店的評論質量,盡可能減少無意義灌水和人身攻擊。而且,還可以看看熟人都是怎么評價的。
對用戶來說,G+和Google其他產品服務整合起來之后他們可以更全面的了解來自Google的應用、商戶、網站、產品信息。于Google而言,此舉最重要的意義是促進廣告的發展——朋友圈子或者關注的G+賬號有誰推送、評論了那個產品和服務,相關的信息就會被推送到用戶主頁上,這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廣告方式。而廣告營收在Google整體營收中占據絕對統治地位,高達95%。
和Facebook一樣,Google鼓勵用戶創建朋友圈,并在線上和朋友們互動。用戶Horowitz認為G+不是社會化媒體的首選,但它的確是發展速度空前的社交網絡。
“G+的價值在于,即便你在上面不活躍,也能接收很多來自朋友的餐廳、旅游、產品服務等等各種信息推薦。你想買一副攀巖手套,但又不懂行,剛好G+上顯示有朋友買過,你就可以向他尋求建議。”
上述整合手段提升了G+的使用率。Google上個月宣稱有2.35億用戶在使用G+的功能——比如“+1”鍵——這個數字7月底是1.5億。而Google費勁心力把G+扶上位,無非是為了和Facebook搶入口。
G+會利用用戶的一些上網活動去幫助廣告主做更精準的廣告投放,但負責人Gundotra同時稱“不會出賣用戶的個人數據”,因為保持用戶信任至關重要。
廣告代理商說Google“擁有海量數據”。據他透露,引入G+的數據(尤其是“+1”)之后,他代理的廣告產品點擊率有明顯上升,比例在2%到15%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