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Facebook 沒有發表手機,而是直接發表了一個基于自己社交網絡的“圖譜搜索(Graph Search)”的搜索產品。這是直接向 Google 發起挑戰嗎?未必。
從 Facebook 官方的宣傳方式來看,這款搜索引擎的重點不是落在搜索資料,而是落在用戶過往沉積的數據上——第一個宣傳視頻,就是講在 Facebook 上搜“Who Likes ……”然后看到自己的朋友分享過的相關內容。
從社交價值的角度來看,過于沉溺熟人社交,會喪失新鮮感。還記得前任 Facebook 董事長,“硅谷壞小子”肖恩·帕克(Sean Parker )嗎?
在離開 Facebook 之后,除了幫扶 Spotify 登陸美國,他還籌劃了 Facebook 上的陌生人視頻社交服務 Airtime。在發布會上,他說,“Facebook 無法幫你建立新的聯系,Facebook 不發展新的關系,Facebook 不過是努力成為你的社交圖譜最精確的模型。這是我感到沉悶的原因,沒有發現新事物的空間。”而之前在 TechCrunch Disrupt 2011 中勝出的 Shaker,也運用了“陌生人發現”的概念。
所謂熟人,就是你心理關系很近,但興趣愛好、價值取向卻未必一致的人。我們關心他們的衣食住行,現實生活,但未必能關心到內心。因此以興趣發現為導向的豆瓣上,許多具有亞文化價值觀的豆瓣小組異常火爆,因為在網絡空間,更容易找到跟自己喜歡一樣東西的人。
曾經有人說,5 年就創造一個世代,而 Facebook 創立已經 8 年,某種程度上它也逐漸與年輕一代拉開了距離,如果要重新吸引他們,則必須迎合他們的心理需求。對于處于青春期的年輕人來說,拓寬接觸面是他們的心理需求,Facebook 總是讓他們固定在一個社交圈子里的方式,必然讓他們感到不爽。從社交價值上看,“圖譜搜索”尚未彌補 Facebook 的欠缺。
或許幫助用戶發現自己朋友的新面貌,是社交價值的一部分。不過,對于 Facebook 來說,“圖譜搜索”具備的商業價值更加重要。The Next Web 很快發現原來 Facebook 寫了一份“指南”,指導商家如何操作才能讓自己的頁面更快、更頻繁的出現在搜索結果里。
BI 的 Henry Blodget 曾經總結 Google 與 Facebook 廣告模式的區別 ,“用谷歌,就像是在一家商店里做廣告;而用 Facebook 就像是在一個派對上做廣告。”這句話在講兩者在投放廣告模式上的差別——
在 Google 上搜索,結合網頁上的關鍵字所精準投放的廣告,也許能夠契合人們當時搜索的目的意圖,因此能夠引發點擊廣告的沖動。而在 Facebook 上投放廣告,則更多與個人的社交圖譜里面所展現的興趣有關,引發人點擊的是自己的長期興趣,不是目的。現在,“圖譜搜索”的引入,則豐富了 Facebook 廣告的投放地,不再只有“派對上的廣告”,還包括“商店里的廣告”。
搜索,即完成海量數據分析,然后通過特定條件篩選,這是個平衡木游戲,要同時滿足“海量”與“精確”,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根據 TechCrunch 的上手測試:
- “圖譜搜索”幫人們約會,因為輸入地理和年齡等信息,就可以找到相對應的人;
- “圖譜搜索”幫人們找餐廳,可以查看朋友“贊”(Like)過的餐廳,也可以根據自己對食物的偏好、地理位置等等條件查找;
- “圖譜搜索”幫人們回憶,可以根據時間條件,以及對象,查看自己“贊”過的照片,或者之前上傳到 Facebook 上的照片;
- “圖譜搜索”幫人們分享經驗,朋友們的去過哪里唱卡拉 OK,“贊”過什么餐廳等等;
- “圖譜搜索”幫人找建議,比如哪些朋友結婚了,有哪些朋友喜歡《紐約時報》,朋友們都在玩什么足球游戲等等;
- “圖譜搜索”幫人更好的認識自己,比如自己都到過什么地方,評論過什么照片,哪些東西是自己的朋友所不了解的等等;
- 如果覺得“圖譜搜索”有些無聊,那么還可以按下“發現新東西”(Discover something new)的按鈕,找完全無關的內容來看。
2011 年 9 月,Facebook“時間線”(TimeLine)功能上線——彼時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稱這是一個方便個人回顧自己的功能。而現在回過頭來看,“時間線”是一個初步整理用戶數據的步驟,它將個人發布過的內容,“贊”過的圖片都通過了線性的時間排列。此外,Facebook 也積極向商家推廣“時間線”功能,讓他們向消費者展現更多歷史。回過頭來看“時間線”功能,Facebook 一是初步完成了數據的整理,二是引入了更多的數據,為商業化做好鋪墊。“圖譜搜索”則是“時間線”的下一步,進一步利用了社交網絡、商家所積累的數據。
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網站,兩年時間一前一后上線了兩個重要的功能,完成了數據的吸納、整理以及理解。“社交圖譜”似乎預示著社交網站的一個發展方向:好好的利用用戶積累下來的數據。而新浪微博作為國內最大的社交網站,它的前進方向似乎比較模糊,Facebook 會給它帶來啟發嗎?
一方面,新浪微博在國內,相當于“中國的脈搏”,上面許多消息第一時間得到了傳播,另一方面,它不完全是 Twitter 這樣更為純粹為傳播信息而服務的形態,反倒接近于 Twitter 與 Facebook 的雜糅,除了媒體屬性,還有社交屬性在內。新浪微博已經推出了為每一條微博按“贊”的功能,最近甚至推出了“贊”按鈕——很難相信不是模仿 Facebook。
自新浪微博上線之后,國內的社交網站一片哀鴻遍野——名人效應、公共事件的催化,讓新浪微博成為了億級信息傳播平臺,也成為了最大的營銷平臺。所謂營銷,就是將信息不斷推廣給消費者。很多大號在吸引了一定的人氣之后,就開始推送廣告,但這部分的廣告收入與新浪微博無關,營銷泛濫損害了用戶體驗。用戶上微博,是為了發現新鮮有趣的信息,看看朋友們的近況,而不是為了看廣告。
如何將新浪微博的流量變現?新浪在網站的側邊欄加入了許多以“微”字打頭的功能,希望導入新浪微博巨大的流量,得以拓展更多的發展空間。然而,許多功能不慍不火,比如說微群、Qing、微漫畫等等,它們并未實現突破。
新浪微博實際上也有利用數據的打算。去年 12 月,得到新浪投資的社會化搜索引擎云云網,為新浪微博客戶端提供搜索技術支持。據一財網報道,云云網由前谷歌工程研究院副所長劉駿創辦,團隊其余十多名成員也來自谷歌工程研究院,擁有網頁搜索、實時搜索、圖片搜索等相關的技術。與新浪微博客戶端結合之后,云云網據說能夠為用戶推薦感興趣的用戶以及內容,但實際效果如何呢?

這是積木的截圖。通過云云網搜索技術的支持,新浪微博客戶端向他推薦了自己已經棄用的新浪微博賬號——效果很糟糕,不光強制推送,還推送了用戶毫不感興趣的內容,已經不是算法強勁與否的問題。
實際上,新浪微博的搜索功能很糟糕,我嘗試搜索了“愛范兒·言論”這個標簽下的內容(過去我們已經發了許多條),卻只能得幾條我們自己發的,以及別人轉發,所得到的結果只有一頁——這帶給人非常巨大的挫敗感,如果我們的讀者希望通過新浪微博的搜索來回顧“愛范兒·言論”,必然得不到他們想要的結果。但實際上,新浪微博的搜索是可以做得更好的,只要點擊頁面下方的“顯示更多結果”,過往的“#愛范兒·言論#”就統統出來。
為什么同樣是利用搜索,Facebook 似乎能夠帶給人價值,而新浪搜索提供的價值不大。這到底是什么決定的?
回顧此前人人唾罵的“智能排序”功能,可以看出新浪微博對待用戶的態度。據馮大輝了解,所謂“智能排序”,其順序是“會員評論優先”。新浪微博需要的只是用戶的眼睛嗎?還是馮大輝說得好,“我們常說做產品要有點敬畏心,什么是敬畏心?也就是說別沒事賣弄你的智商,你一賣弄智商就暴露了你的智商;你越想著做點智能的東西就越顯得產品弱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