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結束了朝鮮之行,在中國轉機并短暫停留兩天。他的到來,吸引了中國媒體的普遍關注。
高舉“不作惡”大旗的Google董事長出訪神秘的朝鮮,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新聞點,帶有濃烈的政治意味。即便是私人身份赴朝鮮,施密特也遭到了美國國務院的批評。微博上還在流傳著他在朝鮮上網的照片,中國網友詫異于朝鮮也能用Google,略帶有一點點羨慕。當然,不用當真,誰都知道那是朝鮮的廣告場景,或僅限于部分用戶。
來到北京,施密特接受了部分媒體的采訪。離開了朝鮮,施密特終于可以說一點話了。他沒有提到朝鮮的政治制度,只是呼吁朝鮮進一步開放互聯網,讓更多普通民眾可以上網獲得資訊。呼吁網絡開放從來都是Google的文化,沒有自有開放的互聯網精神,就不會有Google今天的成功。
施密特在中國的重頭戲則是出席極客公園的創新大會。他在這里享受到了明星般的待遇,接受了CCTV主持人的訪談,并回答了現場部分觀眾的提問。他說了什么,并不重要,他的談話內容也沒什么新意,絕大部分都是公關式的套話,穩重的施密特也不會有什么驚人之語。

施密特的出現,才是最大的新聞,才具有更大的意義。這是一場提振Google在中國人氣的“公關秀”,一場撫慰Google用戶多年憋屈心情的“親情秀”,一場推廣Google Android生態系統和Google公司文化的“商業秀”。這里的秀,不是貶義。
訪談環節沒什么新意,施密特回答的熟練而職業。Google為什么成功? 招募最好的程序員,打造出色的團隊,要有遠大的目標。Google怎么繼續保持成功?保持進取心,維持創業精神,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精于公關的施密特很明白怎么去回答這些看似實際的問題,這種問題可以有各種漂亮的回答。
每當跨國公司CEO來華接受采訪,總會遇到關于中國市場與企業前景的問題,而提問者大多等待著恭維的答案。施密特也未能免俗。當央視主持人問到,中國是否可能誕生世界性大公司,施密特則順水推舟給出了很高期望,“中國有巨大的本地市場,有大量高素質的人才與學府,未來全球性大公司完全可能在這里產生”。
談到中國市場,臺下的觀眾熱情開始高漲,施密特的回答也很有藝術性,也提出了美好的期望。“中國與其他市場的差別僅在監管和語言差異,但中國用戶也喜歡藝術、娛樂、教育,和其他國家用戶沒有什么不同。各國政府可能存在不同政策,但互聯網正在不斷趨同,相信各國政府也會越來越相似”。
當然,施密特是沖著這場活動的參加者而來的。這場活動的參加者,大部分是極客,不少Android開發者,很多創業者,還有周鴻祎俞永福這樣的行業老兵,很多人的創業夢想都建造在Google開放的Android平臺上;而他們絕大多數都是Google用戶,很多是絕不愿意放棄Google服務的死忠G粉。
短短幾年時間,Google在中國大陸占有率從33%下滑到不到5%(CNZZ去年10月份的統計數據為4.72%),全球網絡搜索霸主在中國市場節節下滑。實際上,一個大部分時間無法訪問的搜索網站,有5%的占有率已經是個意外。
這些剩下的用戶每天一次次地刷新網頁,看看一次次的404,以一種憋屈的心理,想著各種翻墻辦法,卻仍然堅持用著Google服務,而不愿采用市場占據主導性地位的本地化產品。
當G粉提到Gmail等谷歌產品“不方便用”的話題,長于公關的施密特只能笑而不語,他的回答越來越把握分寸。“Gmail在全球獲得了巨大成功,應該也有利于中國,我不想給中國提出什么政治建議,但Gmail不是個技術上的問題。”
Android是個例外,盡管蘋果依然如日中天,在中國市場銷量利潤迅猛增長,但Google移動系統卻占據了中國智能手機領域半數以上的份額,雖然有時候手機系統完全找不到Google的痕跡。 臺下就是Android開發者,推廣Android也是施密特這場活動的主要目的。創業者最好的平臺是什么?施密特的回答很堅定,移動Android解決方案會是創業者最好的平臺。
當然,對Google的粉絲來說,最重要的是“正能量公關”。除了介紹Google為什么能夠成功以及怎樣繼續保持成功之外,施密特還提到了Google允許員工把20%時間投入感興趣項目,他笑著說自己去朝鮮就是個人項目。”我現在最感興趣的就是推廣互聯網,讓互聯網成為解決全球各種問題的工具。互聯網是我的信仰。”
過去的一年,Google推出了Google眼鏡和無人駕駛汽車這樣具有革命性意義的產品。對于Google的未來,施密特的回答令現場觀眾更加期待,“2013年我們會推出更多的新產品”,而他對摩托羅拉X-Phone新手機傳言不置可否的態度也更加推高了外界的預期。
臺下Google粉絲打著“埃里克”的燈光牌,全場始終掌聲和歡呼聲不斷,寒氣中一張張熱情期待的臉,施密特在極客公園活動現場享受到了超級明星的待遇。而他始終保持著微笑,臉上有一種明顯的欣喜。顯然,雖然逐漸遠離Google的產品,但中國互聯網用戶從未遠離Google。
或許對很多人來說,Google并不是一家互聯網公司,更是一種互聯網精神和道德堅持的象征。無論Google實際是否如此,至少在這個國家,網民們需要這種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