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公司SterneAgee分析師發布的投資報告預計,今年全球PC出貨量將僅增長2% 。面對殘酷的現實,瘦身后的惠普仍處在業務龐雜理不清的迷茫期,而明智的戴爾已經加緊轉型,聯想則進退兩難。對PC市場看空者越來越多,很多人說聯想將是例外;而我只能很遺憾的宣布:繼續死守,結果一樣。
新春的鐘聲即將敲響,可惜對于PC業的同仁而言迎接新春的并不是歡聲笑語,更多的是痛苦和煎熬。在PC市場苦苦掙扎的企業們,喪鐘就是為你們而鳴的。
現實的殘酷
根據NPD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預計2013年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將達到2.4億部,而預計筆記本電腦出貨量僅為2.07億部,平板電腦出貨量將首次超過筆記本電腦。另外據國外媒體報道,投資公司SterneAgee分析師肖·吳(ShawWu)發表投資報告稱,受蘋果iPad需求強勁、市場對Windows8反應冷淡等因素的影響,預計今年全球PC出貨量將僅增長2%。由此不難看出:投資者和用戶對于PC市場的看空。導致如此尷尬局面的原因筆者覺得主要原因有以下五點:
1:世界經濟增長的放緩,發達國家的政府,企業,家庭資產負債表嚴重失衡,失業率高企,居民收入急劇減少,消費信心指數不足。
2:受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對于PC市場的沖擊
3:用戶缺少更新換代的沖動
4:投資者和用戶對于PC市場信心指數嚴重下滑,以致企業創新,融資難等困局。
5:企業盲目快速的擴張,戰略不清晰,產品線拉的太長,管理不到位等
上述情況除第一條外,其余很可能在2013年繼續惡化,如果企業還如此固執的死守PC行業,唯有死路一條。
華而不實的聯想
很多讀者會說聯想難道不是例外嗎?我只能很遺憾的說:如果繼續死守,那結果還是一樣。我的理由如下:
1:聯想作為一家PC生產企業,其發展完路線除全被Wintel聯盟牢牢控制外,就硬件而言,如液晶面板,聯想說白就是一家組裝企業,而核心的技術則被三星,LG,夏普等國際巨頭所控制,又如顯卡的制造,聯想相對于英偉達和AMD等壟斷企業就像小孩面對著成年人似的。再如芯片的制造,面對著英特爾,高通等壟斷企業,聯想更顯蒼白無力。一家跨國企業,核心的技術幾乎都掌控在競爭對手里,那離衰敗的日子還遠嗎?
2:聯想的產品雖然非常豐富,有電腦,平板,智能手機等,但最根本的問題是它沒有屬于自身的操作系統。
根據科技史的發展規律表明:硬件的發展是起步要求較高,隨著行業的規范和標準化,各種成本均會下降,會有越來越多的制造商加入進來,攤薄整個行業的利潤。有人會說三星也沒有自己的操作系統,順帶一句,三星雖沒有自身完善的操作系統,但它擁有非常豐富完整的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控制能力更是異常的強大,只能說聯想和三星不是一個較量級別。
3:聯想的創新力度不足,雖然近期有聯想IdeaPad Yoga 13可以通過其獨特的轉軸讓屏幕360度展開,IdeaTab Lynx平板等但充其量只有量變沒有質變的效果。
近期聯想集團將業務一分為二,形成Lenovo和Think兩大業務集團。也許讀者覺得這只是一條簡單的新聞,但其背后的意義重大。據悉聯想集團的利潤微乎其微,在如此敏感的節點,筆者覺得聯想的高層已經意識到嚴重的危機,如何突圍,聯想選擇分拆路線,讓品牌戰略和路線更為清晰化。在市場前景不明朗,創新動力不足之際,推強勢品牌的策略是十分正確,不過來來去去都是在小圈子內打轉,談何有大作為。筆者大膽預測2013年聯想的營業額和利潤會保持平穩甚至是下滑。
綜合以上述:聯想已經走到了非常尷尬的境地,表面上擁著全球PC業第一的稱號,另一方面眼睜睜的看著自身產業日趨沒落,自身營業額和利潤增長的乏力,實為進退兩難。
而有人會質疑:PC行業除了聯想,還有惠普,戴爾,那難道情況全都如此嗎?
迷茫的惠普
筆者看著惠普都覺得心酸,從昔日的霸主,如今淪為四處逃竄的貴族。走到這一步,“得益于”惠普戰略目標的不清晰,戰術的混亂,就連該出售哪些資產,不該出售那些資產都沒有弄清楚。產品方面,智能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什么都有所涉及,但創新不足的同時,連最基本的運營也沒做到位。財務方面更是不堪入目。
惠普在李艾科時期對英國軟件公司Autonomy高達110億美元收購,讓惠普在2012年下半年進行了88億美元的資產減記;此外,惠普于2008年以139億美元收購IT服務提供貨商EDS的交易,也讓惠普在2012年付出了80億美元的資產減記。兩項減記共達170億美元,這使得惠普陷入巨虧。屋漏偏逢連夜雨,2012年11月22日, 惠普 旗下Autonomy軟件業務遭遇會計欺詐,該消息一夜間成為市場焦點。可喜的是2012年,惠普共完成裁員1.78萬,約占全球員工總數的5%,已達至惠特曼此前制定的到2014年共完成裁員2.9萬人目標的一半以上,瘦身雖有效,但在沒有找準目標和方向之前,一切都是徒勞。
明智的戴爾
對于戴爾而言筆者覺得非常有看點,因為它在數年前已轉型,不再執著于PC行業。2009年11月,戴爾公司全球收購佩羅系統公司后成立戴爾服務部,這是戴爾公司從產品制造商向領先的IT服務與解決方案提供商邁進的重大里程碑事件。從此戴爾為客戶開發和提供完善的端到端的IT服務和解決方案,幫助客戶提高業務和運營效率,包括應用、業務流程、咨詢、基礎架構和支持,以及移動和安全方面的服務解決方案,內容涵蓋硬件、軟件及服務。戴爾服務近幾年一直不斷拓寬服務領域,助力戴爾在其關鍵行業領域,諸如能源、金融服務、制造、零售、互聯網、電信、醫療、教育和公共服務等的持續增長。
目前戴爾服務在全球近90個國家擁有43000多名員工,60個技術支持中心,7個全球控制中心。其實戴爾的轉型非常明智,憑借著自身技術,經驗等優勢來整合和收購各方資源。轉型的結果又如何呢?客戶方面:戴爾與國美,錦江等眾多超大型和大型企業深度合作并且為客戶取得驕人的成績。
根據國美電商CEO韓鵬德贊揚:“戴爾電子商務服務我們“以客戶為中心”的商業模式,相比傳統端對端的流程和網站架構非常開放。我們有足夠的靈活性來增加模塊,開展創新,以滿足客戶的需求。這使得我們的客戶感到其個人消費行為與國美品牌聯系在一起。”
財務方面:戴爾2012財年運營收入達到621億美元,按照GAAP公用會計準則計算每股盈利為1.88美元,按照Non-GAAP非公用會計準則計算每股盈利為2.13美元,其中企業級解決方案和服務的運營收入為186美元,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此外,由于近幾年中國電商業井噴似的增長,戴爾方面明確表示從電商服務作為入口,再次擴大品牌的知名度。由于戴爾2002年在北美的時候已經開始涉及電商行業,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和知識,加上戴爾也在中國摸爬打滾多如此多年,一旦能找準定位,結合國情,必定會有一番作為。
以上是對PC市場三巨頭簡短的個人分析,筆者能得出結論:PC業已沒落,如不及早轉型或尋到突破口,則其中的企業必定淪為悲劇的代名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