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uchChina 是我們 iSeed 欄目比較早期采訪的團隊,兩年前我們提問他們有沒有天使投資,得到的答案還是“自籌資金”,如今這個團隊已經拿到了天使投資(2011 年 6 月,規模為“幾百萬元人民幣”),正在談 A 輪。與平時接觸的團隊不同,TouchChina 團隊的“體量”仍然非常小,員工數量控制在 30 人以內,僅僅 26 人。今天再去拜訪的時候,雖然已經不在兩年前的辦公地點,但仍然是一個住宅小區,160 平米的空間里裝下了 20 多個人,推門進去,一股濃郁的創業氣息撲面而來。
這次拜訪緣起于上一周 TouchChina 推出的新應用“景點通”,這個應用把 TouchChina 原先做過的城市導覽囊括到了一個 App 中,這一功能,是兩年前采訪中創始人沈卓立(Joey Shen)說到要做的,為什么時隔兩年后才做出來,他在訪談中給出了答案。Joey 還介紹了 TouchChina 兩年來的變化,除了人員、融資情況,TouchChina 依然深耕于“目的地旅游”這個領域,“兩年前跟愛范兒說的方向,現在基本是沿著這個在走”。
TouchChina 景點通 Android 版在上周四(9 月 6 日)正式上線,iOS 版在周五上線,目前每天的下載量約為 2-3 萬。除了景點通之外,TouchChina 在今年 6 月發布了“地鐵中國”應用,收錄了北京、廣州、香港等 8 個城市的地鐵線路。目前“地鐵中國”的激活用戶量在 25 萬左右。
ifanr:兩年前我們采訪過 TouchChina,兩年過去了,你們有什么變化?
沈卓立:有一點我們非常高興,我們現在做的事情,跟兩年前告訴愛范兒我們要做的事情差不多。你翻看那個采訪,我們當初就提到要出城市 APP、要把景點合在一起、要出香港的(注:香港目的地旅游每天活躍數在 6000 人左右),其中說到要以城市作為劃分,把景點集中到一起,不再是一個分散的,現在我們在一步步按照既定的想法在走,我們現在比較欣慰的是,現在回過頭來看,當初的想法是挺靠譜的。
ifanr:上周剛剛推出景點通,是一個集合的產品,為什么兩年后才來做這個事情(把景點收納到一起)?
沈卓立:我們過去兩年做了一些嘗試,更主要的是把單個景點做得更好,更符合用戶習慣;另一方面我們在也花了很多精力把城市導覽做好,現在我們的城市導覽在 App Store 是比較突出的一類應用。
ifanr:“景點通”出來之后,單個景點(故宮、798、蘇州等)的 APP 還存在,將來它會消失嗎?
沈卓立:我們現在正在討論是不是繼續保留,我們當然傾向于大家都來下載景點通,繼續保留它們是考慮到一個“長尾效應”,因為景點通把主流用戶都覆蓋到了,但有些用戶還是會去搜索某個專門的景點,或者作比較,這時候單個的景點 App 會更精準一些。至少在短期內這些單獨的 App 會繼續存在,將來景點通用戶認知非常普及的話,會有可能完全取代。
ifanr:景點通出來后的反響怎么樣?Android 和 iOS 平臺的分布情況如何?
沈卓立:我看一個數據,那就是我們在 App Store 總榜的排名,上周四“景點通”上線后,我們一直在 7-12 名,這個成績我比較滿意。由于剛剛上線,總的下載數據我還沒看,我們一天的下載量在 2-3 萬。“景點通”在 iOS 的反響要好于 Android,這里有幾個原因,一是我們早期重點投入在 iOS 上,口碑和用戶認知比較好;二是 Android 渠道比較分散,現在推廣成本高,我們要把錢放在刀刃上;三是蘋果官方對我們的推動比較大,選“故宮”App 做電視廣告、選“地鐵中國”App 作品牌推廣,只要你的產品好,就比較容易冒尖。我們也花了一些錢在做 Android 的渠道,但如果邊際成本太高,我們就不湊熱鬧了。

(左起:TouchChina 三位創始人張碧仿,沈卓立,薛文丞)
ifanr:景點通是一個聚合,你們另一個產品“地鐵中國”也是一個聚合。無獨有偶,多看、唐茶這樣的電子書 App 也開始走商店聚合的模式。這里有沒有受外界因素的影響?
沈卓立:應該說沒有。原來我們想得比較清楚,一個一個分散的景點,有利有弊。好處是更精準,壞處是更難以集中。就拿“打榜”(指通過 PR、微博、App 推薦等常規手段提高 App 在蘋果 App Store 的排名)這事來說,你有 20 個應用,每個應用下載 500 次,你永遠也進入不了 TOP25。但是把這些應用聚合在一起,你變成了一萬次下載,你就有可能進總榜的前 200,這個效益是完全不一樣的。
之前 TouchChina 做單獨的 App,主要是兩個考慮:一是你沒有那么多景點,做合輯沒有特別大的意義,用戶進來以后發現景點特別少,這個沒有特別大的意義;二是當時的品牌與現在還有點差距,口碑還沒有現在這么好,當時更少的人知道 TouchChina,我們還需要借助景點的名氣來抬高 TouchChina。比如我們做的“故宮”就非常成功,現在大家說起 App Store 的故宮來,其實是說我們的應用。
現在經過兩年的積累,我們已經準備得差不多了,我們也把模式做得更好,雖然我們有好數量的儲備,我們有體制保證有源源不斷的景點加進去。而這個情況在兩年前是不具備的。另外,與兩年前比較,現在 App Store 的應用很多,好的應用也比較多,如果你繼續分散,單個應用就很難冒出來,所以我們認為現在是時候把景點通這樣一個產品拿出來。
ifanr:現在你們在景點通里做了多少個景點?
沈卓立:現在放出來的景點有 58 個,但我們留了一部分,大概 20 多個,一些校對之類的工作還需要完善,也有可能會在重要時刻來作市場推廣。在正常速度下,我們可以做到每月 6 個的速度放出新景點來,此外我們也還會不斷增加新的景點。
ifanr:兩年過去了,你們現在對“目的地旅游”的理解怎么樣?
沈卓立:這個領域很有意思,我們最開始做的時候也是這個領域。我們考慮兩個方面,一是游客(市場規模),一是商業模式。游客方面,這是旅游體驗非常重要的一塊,你旅游不是為了坐飛機不是為了住旅館,目的就是要到目的地玩得好,所以游客一定是有這樣的需求——而且現在信息不對稱比較嚴重。另一方面,從商家角度來講,在移動互聯網進來以前,目的地商家無法精準服務游客,隨機性比較重。而從旅游行業的特點來看,目的地消費占到整個旅行預算 40% 以上,如果是短途旅行,在機票等交通費方面的費用更低,這一比例還會更高。從商業角度看,這個市場容量是比較大的。不過目的地的問題是非常散,標準差,你會做得很累,這是一個辛苦活。但不管怎么樣,我們已經熬了兩年下來,希望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

(TouchChina 內容部,共 8 人;左一為主編鮮文敏,來自搜狐旅游,是一個資深驢友)
ifanr:做目的地旅游是不是有一個“靜默期”?比如國慶、春節這樣的時間用戶更活躍,而其他時間用戶量則減少。
沈卓立:會有的。相對來說,有一些景點會很明顯。我們的對策是通過不同的景點的特色來互相補充,比如季節性的,夏天我就不推薦蘇杭,而是推薦九寨溝這種涼快的地方;冬天不推薦北方地區或山里的景點,而是推薦麗江、大理這樣的景點。
ifanr:古時候種田,叫“靠天吃飯”,你們這種季節性的波動,會不會也是一種“靠天吃飯”?
沈卓立:肯定會有影響,但近兩年整個旅游行業整體上是非常向上發展的趨勢,所以我們并沒有覺得會有“荒年”,整體而言,這兩年都是“豐年”,只不過說 5 月、10 月高一些,當然,7、8 月份也不錯。比較沉寂的時候是春節前和國慶這樣的“大節”過后,那個時候真正受歡迎的目的地不多——香港可能會在圣誕節的時候受歡迎一些。
ifanr:TouchChina 在擴張下一個城市的時候,有什么樣的選擇標準?
沈卓立:整體上,它肯定要是一個受歡迎的目的地。第二,它要有些可以講的地方,而不只是純商業化的,有些自身的特色,我們可以把它挖掘出來。比如說香港,去香港旅游的人,不如去購物的人多,我們就針對購物做些定制化的東西。比如說蘇杭,文化底蘊很足,可以圍繞文化來做 App。另外,當然也有個人的喜好,比如我是在江南長大的,所以你會看到我們初期在華東地區做得比較多一些。(沈卓立出生于湖州,但目前 TouchChina 還沒有湖州應用,他的解釋是“要優先做全國人民更喜聞樂見的城市”)
ifanr:我注意到原來一個北京城市導覽是 40 幾兆,各種景點裝完后是 280 多兆。現在一個景點只有 4、5 M,怎么做到的?
沈卓立:我們意識到,下載體驗也是一種用戶體驗。首先是對資源進行壓縮,圖片、音頻在不影響體驗的前提下做了非常激進的壓縮,整體需要的空間就小了很多。另外很重要一點是把在線和離線資源做了協調,原來很激進地做離線,現在把離線部分摘出來,你只需要下載非常小體量的離線包,就可以享用到 TouchChina 所有的功能,但如果完全在離線狀態下使用,它可能就沒有照片——照片放到了服務端上了。這樣,我們需要放到用戶手機里的東西就不多了,體量就小了下來。

(TouchChina 辦公室位于在居民區,中間一棟 15 層)
ifanr:你們對地鐵中國的定位是什么樣的?
沈卓立:初衷肯定是為游客考慮的,因為一個游客到達一個城市,地鐵是比較便攜和簡單的方式,比公交要好。我們原來是做給游客來用的,出來以后,我們發現實際上本地用戶也很喜歡這款產品,本地的用戶超過了游客的用戶數量,因為到一個城市來,游客畢竟還是少數。所以我們現在慢慢地想,我們把“地鐵中國”這個產品變成我們跟一二線城市用戶交流的平臺。
ifanr:可不可以理解為“地鐵中國”是為了提高你的用戶留存率?
沈卓立:主要是為了擴展新的用戶,因為有些用戶他并不想馬上去旅游,所以景點通你不能馬上打動他。但他經常做地鐵,所以有可能我的“地鐵中國”會抓住他,一旦他成為 TouchChina 用戶,首先他對我們的產品有一個認識,包括風格、界面、服務等等。我們有了這個平臺之后,當他有旅游消費之后,我們可以把旅游的內容再呈現給他,你可以這樣說,它是我們自己的流量入口。
ifanr:地鐵中國現在的用戶量怎么樣?
沈卓立:很不錯。地鐵中國上線差不多有兩個月,現在 iOS 平臺上有 25 萬激活用戶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