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家用凈水器技術的改善,功能和質量上都取得了飛躍,凈水器公認的本世紀朝陽行業,各凈水器廠家都在加緊樹立品牌及市場占有,從上海國際水展參展展會可以看出廚房凈水器行業正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我們來用六點說明一下中國凈水器草根特性的表現:
其一,頑強。正如李白的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凈水器行業興起30年,幾經枯榮。82年-86年興起,86年國營企業安吉爾從事凈水器,3年后被迫轉行做飲水機,這是凈水器行業第一次枯榮;
1990年立升建立,幾度在破產邊緣掙扎,這是凈水器第二次波折;1996年,泉露、沁園,凈之泉進入行業,再到鳳凰制水的興旺與消失,這是第三次波折;2003-2006年,大部分凈水器行業是熬過來的,只有沁園說不上是凈水器的凈水器(凈化桶)銷量尚可,泉露一直處于三分飽的狀態,為了維持企業;
2006年泉露還開始鼓勵員工入股,這是第四次波折。凈水器經過25年,才從柳暗花明交替的艱苦歲月才熬過來,憑借的就是頑強。凈水器幾經質疑,幾經生死,幾經輪轉,終 于空明頓悟。近年來市場終于穩定向上,國際品牌菲歐特、愛惠浦紛紛進場,國產美的,海爾、格力、先后跨行業介入。這只打不死的小強,貌似是怎么都死不了了。
其二,廣泛性
1、 據丕博凈水研究中心數據表明,2011年全中國有不下4000家企業。遍布中國大江南北,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以廣東、浙江為主的兩大凈水器產業集中地。
2、國內大廠家如泉露,凈之泉,立升、美的、沁園早早就在中國300多個經濟較好的地級市、1000多個縣級市布下營銷渠道,其他二線三線品牌也在全國有幾十個到數百個營銷網點,雖然從業者專業度和素質參差不齊,但不可否認的是草根性質很濃的凈水器行業已經張開了一副輻射全中國的大網。
3、除西藏和青海地區以外,消費者通過不同的渠道與凈水器頻繁的打交道,山東、四川、湖南、廣東、北京、上海大部分地區已經大范圍的形成銷售支撐。這都得益于草根階層的宣傳和努力,如果說草根從業人員是一只只螞蟻,那么凈水器這頭大象已經開始有被抬起來的趨勢。
其三,弱勢。在菲歐特等企業進入中國之前,中國凈水器行業的大戶屈指可數,即使是一些大戶人家,
要么依靠副業發展起來,要么純粹是打醬油的心態。正統的、血液純正的凈水器品牌,一家也沒有。泉露品牌,也算是個專業品牌,產品型號,數量是完全跟上去了,但是真正在創新能力方面也顯得很軟弱無力的;美的,自然不用說,從事行業多,東方不亮西方亮;沁園名為凈水器廠家,其實買袋裝水、桶裝水、凈化桶(跟凈水器不太沾邊的飲水機);凈之泉也算是在這個弱勢群體里比較強壯點的一個品牌,可是受資金的限制,無法將自己的產量跟上去,也導致丟失了很多機會;立升自從接了茅臺、五糧液的工程之后,家用凈水器這一領域壓根就不花心思。
凈水器要么是大企業手中的燙手山芋——只花錢不盈利;要么是窮人家看家寶貝——卻又無法支撐門面。
其四,非主流,弱勢的結果自然導致非主流。雖然電腦和互聯網在這段時間普及,但整個凈水器發展史卻頻頻掉鏈子。沒有任何正統的史料記載中國凈水器發展30年到底是個什么情況,都有什么技術發明,都有哪些產品產生,都有什么人物出現,都經歷了什么樣的過程。
其五,混亂。既然大家都是草根,那么一大把草放在一起是什么狀況?高度差不多,都沒明顯技術優勢和品牌優勢;資金差不多,里面所謂的大腕,不過是瘦子里面挑出的胖子,矮子里面挑出的高個兒;產品差不多,不銹鋼炮筒式的廚房機,消防栓式的的直飲機,一個娘胎出來的,能有多大差別。同等的資源,導致價格和秩序以及競爭方式上的混亂。
其六,合縱連橫性。說到這里,這一下子讓我回想到了春秋戰國時代。早在幾年前,就聽說凈水行業的兩個專業品牌——(泉露,凈之泉)牽手成功,技術共享,合力研發,以增強各自品牌的競爭力,這也算是凈水行業的盛事,兩泉的結合,不盡讓我們聯想到“全心全意”,或許消費者更加期待這樣的產品的到來;
后來,海爾跨行業進入,直接玩中外混血,與名不見經傳的施特勞斯合作;史密斯更是有跨行業的王者風范啊,直接收購佳尼特;等這一系列的收購,合作,在行業里迅速蔓延,終于在去年兩泉在再次曝出重要消息,兩泉(凈之泉,泉露)與美國凈水大亨結成同盟,用以相互彌補。
在經歷了過去幾年的合縱連橫后,我們也看到了中國凈水器的快速發展如泉露研發了Q-SPRING技術,還提出了新概念技術Q-TDOTD,凈之泉也研發了“泉芯”技術,菲歐特也改變了水土不服的毛病,海爾,史密斯也跨界成功。
但2012以來,總個凈水行業趨向平靜,根據經驗來判斷,這是暴風雨要來的前奏了,行業開始在次大洗牌,這或許就是歷史規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