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魅族 MX 在發表時承諾過的四核處理器版本,在雙核版推出后半年總算也推出了。型號起得非常簡單,就這樣叫 MX 四核,外觀上也沒有和雙核心版本得別作出區分。
這對于一部(算是)升級版的手機來說,是頗為大膽的做法,因為不能讓使用者很容易辨認的話,可能會發生混淆(還是該說,這是原定就要有的型號所以不算是升級版?)。內在方面 MX 四核與時并進,使用 MX5Q 1.4GHz 四核處理器和更大的 1,700mAh 電池,而系統就升至以 Android 4.0 為基礎的 Flyme 1.0,至于表現如何,還是那句,跳轉看評測吧。
外型與做工
對于 MX 四核的外觀,其實也沒有很多可以提的地方,因為設計和 MX 一樣沒有分別嘛 XD;不過也在這邊補充一下,MX 四核的邊框為金屬材質,在冷氣較強的地方放一會,再拿在手上可以明顯感覺到一圈冷冷的,很有趣;而隨著 MX 四核推出,此機也提供了粉紅、粉紫、青和白四色背蓋選擇。做工上有分別的地方,也就是這個背蓋了 -- 最明顯是電源和音量鍵,凸出的感覺明顯多了,沒有那么難按,不過同時我們手上的紫色版本,音量鍵就有點過緊,導致有時按下去后無法回彈。

另外一個分別,就是背蓋上魅族 MX 的字樣,由雙核版本的雙層底蓋上層改至下層,雖然這樣沒有了立體感,但卻可以防止因刮損而脫落的問題。而機面的主頁鍵,突出的設計當然有利于手感,不過同時也衍生了一個問題:當我們有時要在褲子內袋兩部手機時,就要注意不要讓機面面向另一部手機,否則主頁鍵就會常常碰到,導致屏幕長時間處于開啟的狀態,最后弄至過熱收場。
這邊也來提提主頁鍵旁兩個可轉向的按鍵,在主界面時,左邊按鍵按住關閉屏幕的功能還在,而且經過改進,按住的時間有縮短了一點;而右按鍵按住就會打開迷你音樂播放器和正在運行的程序,不過當遇到兩鍵都沒有用(也就是以一點的形式出現)時,MX 四核還是和雙核版本一樣,分別用上五顆小 LED 陣列中不同的位置來顯示,讓整體感覺有些奇怪。
操作界面
MX 四核和雙核版本其中一個最大的分別,就是前者運行基于 Android 4.0 的 Flyme 1.0。和一般廠商的定制界面不同,Flyme 在不少地方都可以明顯看到和原生 Android 的分別。就拿主界面來說,最不同的當然是和之前的魅族手機一樣,采用了無程序列表的設計,將所有圖標都放到主界面。好處是在開啟應用時所需的步驟減少一個,但壞處就是不習慣的話,很容易誤刪除一些本來只是想「從桌面移除」的應用(圖標)。
主界面的頁數最多可以有十版,如果是會下載很多應用的朋友,就要好好利用資料夾了,畢竟除了應用外還要放小工具嘛;不過其主界面在這方面的彈性就有點不足了:因為在不能提供多點縮放的總覽功能外,預設主界面也限定在第二版,后者只是有點怪,但前者就真的有點不方便了,想想要由最后一版回到第五版,真是按主頁鍵再移也不是,直接滑數下也不是呢。至于底部工具列,就可以放四個圖標或文件夾,比較可惜是中間用來開啟瀏覽器的 M 鍵不能更換,對于會使用第三方瀏覽器的朋友來說有點礙事吧。

頂部的通知欄也是亮點 -- 這并不只是因為 MX 四核(或者該說是 Flyme)將我們常用的時鐘小工具和通知欄上那個小得可憐的時鐘合并,在加大通知欄時鐘之余也省下了一點寶貴的主界面空間,還有就是在把通知欄拉下來(和 MX 一樣是以通知數量決定大小)后,可以進行的快捷開關除了一般的 Wi-Fi 和藍牙等之外,還可以按右上的小箭頭來選擇使用 2G 或 3G 等網絡模式,這對于省電的幫助很大呢。
設置
設置可說是最能夠體現 Flyme 特點的地方了 -- 因為作為 Android 4.0 衍生的系統,Flyme 并沒有像原生版般將設置分類,而是像 Android 2.3 或以前般用一個列表來排列。另外,我們在列表中找了又找,還是沒有找到應用程序管理的設置,原來是廠方將之隱藏了,需透過輸入特定的代碼開啟;不過另一個我們很喜歡 MX 的功能 -- 遠端控制,就真的是怎找也找不到了。 大家在看主界面部份時,可能會隱隱覺得我們漏掉了什么東西 -- 沒錯,因為自定主界面的部份已經跑到設置這邊,要換背景或是加入小工具等都要在這里進行。奇怪的是,廠方將動態桌面、系統桌面和圖片庫桌面放在同一頁面而非以彈出的方法顯示,不過也算不上是問題啦。這部份我們還可以選擇主題,預設只有一個,但可以到系統內建的應用商店下載。

顯示設置方面,雖然 MX 四核有提供字體大小的設置,但只提供適中和大兩個大小之余,也只有電話和短信功能適用,而非像大部份 Android 4.0 手機般在大部份界面通用。另外和 MX 一樣,四核版本也可以在這邊設置按鍵燈的亮度。聲音設置也有點特色,就是不論日歷、來電還是電郵短信,所有提示音和鈴聲都可以集中在這邊設置,這樣效率就會高一點;另外要注意不使用的話不要長開同軸輸出,因為這設置啟動時 3.5mm 接口和藍牙是會失效的呢。 當我們一打開帳戶設置,首先看到的并不是平常會有的列表,而是很大的一個 Flyme 帳戶登入頁,下面才到其他的;使用者只要登入(或登記),就可以將包括設置和短信等作云端備份,也可以使用手機尋找器。但相對來說,我們在安全性設置中只找到密碼鎖而沒有臉部解鎖,連 Android 招牌的圖形解鎖都沒有(不過 Flyme 的密碼鎖也支持滑動手勢解鎖),這未免把 Android 的靈活性削弱了吧?
多媒體
當我們打開 MX 四核的音樂播放器,并沒有發現介面上和雙核版本有很大分別,最主要就是將歌曲列表簡化了,然後把底部工具列改成一個迷你播放器;而在播放頁面,我們就發現新版本將目錄鍵改到進度條的右邊,而本來在這里分開的封面、歌詞搜索和 ID Tag 編輯功能被整合至同一選項內,而原有的自動停止和等化器功能則不變。

在動手玩中,我們已經提到過 MX 四核開啟相機的速度非常快,這點在評測中再一次得到體現。依靠四核處理器的加持,相機開啟的時間被壓到一秒以下,而且取景時殘影的問題也減低了;設置的目錄很簡潔,但常用的如白平衡和 ISO 設置等都有。拍攝模式中可以看到其支持一掃全景功能,不過拍攝出來的效果比較一般,只要相機的平衡差了就會看到明顯的接駁位。另外,在其他設置中,可以找到有寬動態選項(不過效果并不明顯),而手勢拍照就頗為好用,因為此功能是利用前鏡頭來作感應,使用者就可以在按屏幕對焦后,將手(指)放到前鏡頭位置釋放快門。相片素質方面我們認為其室內拍攝效果很好,亮度充足噪點也不多;不過晴天拍攝的話,其動態范圍就有點不足了。
網絡

電話的撥號界面是我們有點失望的地方,因為即使已經過三代的演變,MX 四核的撥號畫面還是讓人感覺很有 iPhone 的影子。不過,在設置中還是可以找到原有的來電防火墻 -- 而且「只限聯絡人來電」的選項被獨立安置,頗為方便;此外,一直備受贊賞的內建通話錄音功能也可在這邊找到。在同一畫面中,我們也找到和 HTC 手機類近的接通時震動功能。

不能更換成其他圖標的瀏覽器雖然是有點不方便,但我們實際測試下,還是認為這個瀏覽器做得非常不錯,可以說是沒有很大的必要安裝其他替代品。先不說不錯的載入速度,我們在開啟 Engadget 中文版主頁后,發現其卷動速度非常快,而且并不會像 iPhone 一樣,卷得太快會發現原來有地方還沒載入 -- 當然其他 Android 手機也是,只是卷動沒 MX 四核快而已。 和 Android 4.0 的原生版本不同,MX 四核將分頁畫面和按目錄鍵出現的底部工具列合并,而這工具列右方的按鍵,才是我們常用的目錄鍵;這邊在我們最喜歡的要求桌面版網站下,多出了一個「啟用新網頁排版功能」選項,選用后網頁中的純文字部份就會變大(需要重新載入網頁),同時圖片則不會變大,是個頗好用的功能,相對來說設置比較簡單,較深入如外掛程序和 Cookie 設置等都移到更多設置中了。
性能與電力

電力可以說是 MX 四核其中一個比較大的缺點,因為即使我們將手機設置在平衡模式,手機在不通話,只分別使用 Facebook 約一小時,以及看新聞約四十五分鐘之下,都只能夠撐到約七個小時,甚至只斷續使用十五分鐘,其他時間只是待機,經過十二小時后就只剩下約 10% 電力。不過論到性能,其實不只是網頁瀏覽,而是絕大部份情況之下,包括玩大型游戲如 GTA 3 的時候,MX 四核都表現得非常敏捷,即使是使用平衡模式已經幾乎沒有遲鈍的感覺,實在也只能說是高度定制的功勞了。

雖然我們還是覺得追求跑分成績的意義不大,不過這次有一點例外,因為我們得靠跑分,才可以確實的讓讀者們看到 MX 四核在不同模式下的性能分別。由上表我們就可以看得出,在圖像處理性能上,三個模式的分別不大,由此也可得出在模式轉換時,圖像處理芯片的性能并沒有被調整;相反,我們由 Linpack 的得分可以看出,其不同模式的浮點運算性能有不小的差距,由此也可以證實,不同性能的分別就在于處理器的頻率了。
總結
雖然測試 MX 四核有不短的時間,我們對它的改進和性能等都很滿意,不過此機終究只是升級版,所以也不能期望它會帶來很大的驚喜。在 Flyme OS 中,其中一個很滿意的地方是通知欄加大,和時鐘小工具合并,以及可以快速切換網絡模式的功能。硬件上雖然 MX 四核的設計已開始擺脫 iPhone 的影子,但一來做工還是有可改善的空間(像是我們手上這部的音量鍵問題),一些細部也還是有點不足(兩個觸控鍵閑置時的顯示方式)。
此外還是回到設計的問題,我們早些時間都可以在市場上看到很多不同原創設計的山寨手機(就是那些車、煙盒之類的),這些可以證明,其實中國手機要做出自己的設計并不難,所以既然有軟硬件的基礎,魅族(和其他廠商)不妨放膽去嘗試新設計,走出模仿的影子 -- 當然,不是要做山寨那種讓人啼笑皆非,是否認真而創新的設計,使用者是看得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