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 CEO 迪克·科斯特洛(Dick Costolo) 10 號接受《洛杉磯時報》采訪,談到了一系列 Twitter 的發展問題。其中,對于 Twitter 后續發展和定位的表述特別有趣:
簡短的 140 字并不是 Twitter 的主要吸引力,形成對其他形式內容的補充和注釋才是 Twitter 的新方向。
Twitter 的發展,一直圍繞著“簡單”、“媒介”二字。在社交媒體領域,它和 Facebook 形成了兩個近乎完美的組合。Twitter 和 Facebook 都是社交媒體,不過,Facebook 更多地在用密切的關系呈現周遭親朋的生活,Twitter 則是用閑言細語展現世界的脈搏。
我們看不到 Twitter 覬覦 Facebook 的“社交帝國”。它們分別已然成為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把 Twitter 定位為對其他(媒體)內容的補充和注釋是把 Twitter 定位為信息汪洋中關鍵細節的表述。移動互聯網的發展,Twitter 類的工具讓人們找到了一個既及時、又富含細節,且能快速傳播和反饋的手段——它成為了社交媒體的脈絡和信息觸角,冷靜而超然,讓我們不至于在海量信息的復雜中迷失和背離。

我們很喜歡它。
新浪微博是 Twitter 的中文世界模仿和突破者,也是最成功的中文社交媒體。它的發展道路卻并不“單純”。新浪 CEO 曹國偉曾經明確表示,新浪微博是“Twitter 和 Facebook 混合體”。對于它的發展方向,他在 2011 GMIC 也做過明確的闡述:
新浪微博將來將向社交、本地、移動三個趨勢發展,這三個也是未來互聯網發展的趨勢,根本上改變了我們未來使用網絡的方式和使用網絡很多的緯度。因為微博可以提供一個實時的信息更新以及實時的搜索服務,從而能夠更好的把我們所需要的信息通過 What、Who、Where、When 這四個緯度回答,這也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所有的從業人員所期待的,隨時隨地、個性化、智能化的獲取信息和推送服務的一種新的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其實微博之所以成為這么流行的一個產品,它還將會有很大的潛力,某種意義上來說很大程度上是符合這樣一種趨勢,也是它能夠去滿足我們所說的四個緯度的所有服務和我們講的信息的提供,這也是微博發展的方向。
雖然技術平臺本身和播發機制類似,但是 Twitter 和新浪微博在后續的發展中愈發感覺不同。其中根源何在?也許 黃龍中在《新浪微博商業化是被逼出來的?》說得對:
外界認為,新浪骨子里一直就是一個媒體公司,從“9·11”報道一炮走紅,到新浪博客,再到新浪微博,新浪所呈現出來的氣質均為媒體公司。而今年一季度的財報中,還有 74% 收入完全來自廣告。如果說社交是騰訊的命和根,無疑新浪的命和根是“媒體”;也是媒體的慣性優勢,當初剛剛開始微博運營,將新浪博客的名人效應如法炮制到新浪微博上,對于新浪來說得心應手。
不過,雖然是從媒體發軔,但是新浪微博不斷的試水確已形成突破,包括商業化后提供的各種服務,VIP 專屬標識、專屬個人頁面模板、等級加速、語音微博,新浪微博已然染指騰訊領地了。
商業化是必然,關鍵是用什么方式。在挖空心思找盈利點的商業現實面前,相比 Twitter 在資本和營收面前的淡定,搜狐微博在新浪微博上線會員功能時的“永不收費”說法更像一種炒作。悶聲發大財好,騰訊的增值收費模式很了不起(看多 Facebook 的人,應該去鼓動他們的收入模式騰訊化)。
新浪微博向著“社交、本地、移動”沖鋒,再加上會員服務,新浪不知道是不是已經在把自己定位為“騰訊和 Facebook 混合體”了。不過,這會是新浪構建新帝國秩序的最有現實意義的希望——通過媒體控制了話語權,現在該瞄著 Facebook 和騰訊的關系控制及增值服務了。
而它的 Twitter 傻兄弟,除了驕傲于“廣告主”的從數千到數萬的增長,還忙著“簡化 Twitter,提升速度”(simplifying Twitter and improving its speed)的雜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