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各大商家也紛紛瞄準了移動支付。移動支付實際覆蓋了一系列的產品和機制,整個價值鏈也牽涉到包括移動運營商,服務提供商,設備生產商,各大商家,終端用戶等多方的利益。目前的移動支付包括哪些形態,不同的支付形態又有哪些優劣?關于這些問題,Business Insider的一個專門的研究小組發布了一個報告,我們整理如下。
首先,我們將移動支付定義為:利用各種面向移動設備的特定技術,允許用戶直接通過移動設備購買商品或服務,或實現貨幣交換的體系。目前移動支付主要存在四大形態:
- 運營商計費
- NFC(近場通訊)支付
- 刷卡支付(比如Square提供的讀卡器)
- 應用支付

運營商計費
運營商計費式的支付模式,是指整個支付過程由運營商包辦。這種模式的移動支付工作原理如下:
用戶授權一次支付行為(通常是通過短信)。
為用戶提供服務的移動運營商會幫助用戶處理整個支付過程,并抽取一部分利潤。
支付費用會直接被包含在手機賬單中。
舉個例子,當一個慈善機構,或者某個電視廣告商讓你用短信回復特定內容到某個號碼時,就是一種運營商計費式的移動支付。
優點
這種支付方法的一大優點是,它對消費者來說非常方便。他們只需發條短信授權,就可以完成交易。
這種支付方法的另外一個優點是,這種支付方法的媒介門檻很低。對于那些沒有銀行卡或者信用卡賬號的用戶來說,他們也可以享受這個服務。這種支付方式除了在發展中國家適用外,在發達國家同樣也有人群,比如通常沒有銀行卡或者信用卡的青少年。
缺點
但是,運營商計費也有兩個缺點:
運營商通常都會抽取利潤的大頭,有的時候比例高達15%到50%。這種現象是有其歷史原因的:在iPhone時代到來之前,完全是運營商控制了與終端用戶的關系,所以他們可以囂張地定價。由于運營商控制了整個價值鏈,而且收取的提成通常很高,導致這種支付方式的適用范圍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不過,除了這個原因以外,還有一個原因:
運營商計費還要看各大公司跟運營商之間的業務談得怎么樣。目前,沒有特別好的API,可以讓一家公司輕松通過運營商計費來完成與客戶之間的交易。對一家公司來說,要想達到足夠大的受眾并提供這類支付方式,就意味著他們需要跟運營商一家一家地談他們的合作計劃,而這里面的成本不低。
Zong
不過也有些公司繞過這種方式,找到了自己的解決方法,其中最值得一提就是移動支付提供商Zong。他們的方法是,直接跟全球范圍內的多家運營商達成合作。這樣,很多網站就可以繞過運營商,直接通過Zong的服務實現運營商計費式的支付。Zong的操作如下:當用戶需要完成一項支付時只需兩步。一,找到并點擊屏幕中的Zong按鈕,在彈出的支付對話框中輸入手機號碼。二,用戶的手機會收到一個PIN碼,用戶只需輸入這個識別碼,就可完成支付。可以說,Zong成功將自己打造成了“運營商計費領域的PayPal”,而他們在去年也以2億4千萬美元的價格被Paypal收購。
目前,Zong的支付方案主要支持各種在線社交游戲,并通過各種小型的虛擬商品交易收取提成。很多社交游戲的玩家都是那些沒有信用卡的青少年,所以他們只能選擇通過手機話費完成支付。目前,移動運營商還是會拿走利潤的很大一部分。但是,根據業內人士透露,由于運營商計費式的支付方式十分方便,流程也更加簡單,所以它比信用卡支付的轉化率要高,有的時候甚至都能抵消更高的交易費帶來的損失。所以說,運營商計費非常適用于小型的沖動型消費。在這種情況下,任何操作流程的簡化都可能帶來更高的交易量和轉化率。
預測
最后,我們預測,運營商計費在未來的很長時間內還會擁有不小的市場,并會成為移動支付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不可能有爆炸性增長或成為移動支付的未來。隨著其他移動支付方案的成熟和掌權,這種支付方式很有可能會在隨后淡出市場。
近場通訊(NFC,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技術是通過RFID演化過來的一種近場通訊技術,而移動支付則是NFC的一個最主要的功能。NFC移動支付可以讓人們完全拋離POS機,通過手機或NFC設備近距離完成支付過程。目前公交卡、門禁卡等都早已使用了這種技術。

優勢
由于NFC在各方面都要比其他支付手段更有優勢,所以它一直以來都是手機支付領域的一大亮點。
對于NFC對移動支付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兩點:
NFC能夠將人們的手機變成一個錢包,至少這聽起來非常酷。
NFC支付是日本最主要的支付手段,而日本在移動互聯網方面已經走得很遠了,所以NFC技術可能也會快會在全球普及開來。
現在幾乎所有的公司都在嘗試和NFC有一些聯系。信用卡公司在討論它、電信運營商在討論它、OEM廠商也在討論它,并且他們已經開始將NFC芯片植入到手機中去了。Google有Google Wallet支持NFC,微軟WP8中的Tap + Send也原生支持NFC,就連蘋果的Passbook都有可能支持NFC技術。
問題
但是,NFC支付的發展也不是沒有問題。第一個問題可以歸結為“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NFC的普及需要有大量的硬件設備為前提,而那些手機廠商和金融機構要部署大量硬件設備的前提又是有一個足夠大的市場。
當然,由于現在的主流手機廠商已經開始逐漸推出支持NFC的手機了,所以NFC普及完全是一個時間問題。現在就看當前的手機品牌商能否在NFC春天到來前Hold住。
就拿Google Wallet來說,Google向讓自己的Android手機可以通過NFC進行移動支付,但Google Wallet只支持MasterCard卡或Google預付卡。Visa有自己的支付系統,所以不愿和Google合作,而且電信運營商和金融機構想在這塊大蛋糕中分出可觀的一塊,Google也很難搞定。還有一個問題是,Google Wallet軟件本身只能在很少的一部分手機上使用。
換句話說,NFC移動支付的普及是一個互相博弈的過程,每一方都想趁此機會劃分一塊自己的領地。
然后,NFC移動支付在使用過程中也會面臨一些小問題,比如使用誰家的NFC支付標準、支付安全性如何保證、手機丟失怎么辦、小額支付如何設定等問題。雖然這些都是小問題,但對于那些還沒有養成移動支付習慣的用戶來說,一些很小的細節都有可能導致用戶放棄一種產品或服務。
預測
所以,NFC能否進入大規模普及階段,以及會不會在春天來臨之前夭折,都要看各方廠商的博弈過程,以及能否抵得住未來其他移動支付手段的大規模沖擊。假如下一代iPhone最終支持NFC,如果蘋果真心想開發自己的支付系統的話,對于擁有4億信用卡賬戶的公司來說這根本不是難事。
刷卡支付(比如Square提供的讀卡器)
刷卡支付這個類目下的先驅非Square 莫數,它的用戶(消費者或商家)利用Square提供的移動讀卡器,配合智能手機使用,可以在任何3G或WiFi網絡狀態下,通過應用程序匹配刷卡消費,它使得消費者、商家可以在任何地方進行付款和收款,并保存相應的消費信息,大大降低了刷卡消費支付的技術門檻和硬件需求。

在它以后, Intuit, PayPal 和Verifone 等公司也紛紛跟進,推出了類似的產品,這也表明Square 的idea 的確是有一定市場的。這些競爭對手通過它們既有的與大量小公司的良好關系與Square 爭奪市場。尤其是Verifone,在應對pos交易上面可以說是裝備齊全,有一套完善的軟件工具和服務。
盡管如此,跟這些大公司相比,Square的發展速度可以說是非常驚人。Square最近剛剛公布,它每年處理的交易數額已經超過了60億美元。要知道,這家公司成立才不到3年,而且,它的客戶還局限于一些小型的商戶和公司,而且完全是在美國境內獨資經營。拿這些數據,我們再來對比一下Verifone 這個有著30年歷史的老牌公司:它的客戶既包括了大型的零售商,也包括小型商戶,但即便如此,這家公司今年在移動支付方面的交易數額也就是100億美元。
在我們看來,Square 還會繼續保持這個良好的發展態勢,因為它已經找到了正確的進入市場策略。最關鍵的有兩點:
1. Square 順承了現有的顧客行為和支付網絡:信用卡。消費者無需養成像使用手機應用這樣的新習慣,他們和往常一樣刷卡即可完成支付。因而從一開始,消費者對Square 就有很高的接受度,這點對NFC支付和應用支付來說可是很難做到的。此外,Square 新近推出的利用消費者的名字完成支付的手段——”Pay with Square”,一旦被市場證明可行,就會比現金或者信用卡還要方便。
2. Square 專注于解決商家的需求。從推出第一款刷卡器開始,Square 就同時幫助商家配套了POS系統和收銀機,最近還推出了一個積分獎勵計劃,與現有的POS系統綁定。它的這一做法讓它走在了模仿者的前面。從戰略上講,商家也因此更有使用和繼續使用的積極性,Square 也從而可以進一步拓展它的支付網絡。Square 對商家越有用,就會有越多的商家使用它。
預測
從業務傳播的角度來說,Square 的仗也打得不錯:一開始借助已有的信用卡網絡,現在又通過為商家提供增值服務,進一步轉向了價值鏈的上游,以進一步加大他們對Square 整個平臺的依賴性。
久而久之,Square 勢必會逐漸弱化對信用卡的依賴甚至完全放棄信用卡,并推出自己的支付網絡。這樣做既可以提高自己的贏利能力(它再也不用支付昂貴的信用卡費用了),也可以保證對交易的控制權。而這反過來又會加快Square 將整個支付轉變成一種依賴軟件、而非硬件的體驗,并進一步轉向價值鏈的上游,同時為商家和用戶提供增值服務。
總而言之,我們認為Square在這個領域很有可能會挑大梁。目前這家公司的發展完全沒有放慢的跡象,風投給的錢也很多(據說馬上又有一輪新融資),它目前的戰略部署也相當合理。
應用支付(App)
在智能手機上使用App應用支付的idea是伴隨著以iPhone為代表的現代手機而出現,得益于iPhone開啟的App使用習慣,將其運用于支付就顯得非常自然。其工作機制非常簡單,通過掃描二維碼(Barcode)的形式來對商品完成支付(如上圖的星巴克Android App支付流程)。盡管這看起來不比常用的現金或者信用卡支付明顯方便,但是與手機的結合,使得整個購物流程更加的移動化、智能化,而不僅僅是支付形式的便利。

一些創業公司已經在試圖使用該技術來建立自己的支付網絡,但是更多的則是被類似星巴克這樣的有具體業務的公司使用。其基本原理顯而易見:對于個體公司來說,App應用支付不僅能提升客戶對其優惠卡的使用,也為其拓寬了促銷的市場渠道。 而對于消費者來說,通過手機的應用進行支付不僅是件非常自然的事情,同時還能從中獲得優惠折扣,何樂而不為呢!

在蘋果將Passbook這個應用引入iOS并將優惠券和二維碼進行整合后,可以預見到這樣的支付行為將變得越來越普遍。在《借助Passbook,蘋果能重寫移動支付格局嗎?》一文中,我們就蘋果通過Passbook介入移動支付的各個環節進行了深度分析,認為Passbook具有打造一個全新移動支付平臺的能力。通過這個開放平臺,它不會對現有移動支付公司產生威脅,相反能共同促進這個市場的發展。同樣,微軟也宣布了自己類似蘋果Passbook的產品 Wallet,這款產品將整合進最新的Windows Phone 8平臺。當巨頭們都加入這個市場時,激烈的競爭將加速其走向成熟與完善。
現在,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的快速崛起,移動應用App也呈現出爆發式發展。僅蘋果的iOS平臺,App的數量就已經超過了65萬。通過App,人們不僅能實現各種日常生活娛樂需求,更借助于App的力量使我們的生活、工作變得更加高效。在這種行為習慣下,App應用支付很有可能成為未來主要的支付形態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