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之后,Facebook面臨著多方壓力。平衡好用戶、廣告商、開發者和投資者之間的關系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新鮮事旁邊的小幅廣告欄是Facebook目前主要的廣告形式。但是Facebook要對得起自己一千億美元的估值的話,就得開拓出新的現金流。幾個可能的選擇是站外廣告網絡、新鮮事中的大幅廣告和實體商品支付。如果新模式的探索進行的不順的話,股價必然會降。但是如果太在意營收,Facebook又會犧牲用戶的體驗和忠誠度。下面,讓我們看看Mark暗藏的四張好牌。
Google Adsense的死敵
大部分廣告都不怎么樣,因為它們壓根就不知道你想買什么。但是Facebook知道,如果有一天自己走Google的老路將用戶信息開放出去,那些曾經用Google Adsense的用戶就會立馬轉投Facebook的懷抱。因為后者信息更精準,廣告更有效。 任何facebook的用戶,隨便進入一個網站,呈現在他眼前的廣告都是掃描其Facebook上信息之后呈遞的。年齡、性別、住址、工作教育經歷、興趣、使用的app和朋友,無所不包。
Facebook一直不愿承認在開發此類產品,但是其上周修改隱私政策進一步支持廣告用戶在Facebook站外呈遞廣告,該舉動清晰的表明了其真正意圖。類似Like這類遍布整個因特網的社交接口也是為了搭建一個遍布全網的接口。Facebook甚至可能重建或者收購一家公司,專門分析網站內容來向那些沒有登錄Facebook的網民提供相關的廣告。
要搭建一個站外的廣告網絡,Facebook面臨的最大障礙是人們還沒有準備好。人們已經對Facebook分析自己的數據投放站內廣告這一行為不爽了。雖然Facebook的站外廣告并不會真的去追蹤網民的所有瀏覽記錄,但是依然會讓人們覺得自己在網絡上毫無隱私可言。然而如果這個體系搭建成功,則會讓Facebook的廣告賺的盆滿缽滿。
無所不在的支付系統
facebook有自己的虛擬貨幣體系,用戶可以用來在游戲中購買道具、服裝或者新角色。用戶的支出被三七分成,七分歸游戲開發商,三分歸Facebook。這一模式造就了Zynga此類社交游戲巨頭,因為創造和銷售虛擬物品的成本很低。
但是這一體系不適用于實體商品的銷售,因為30%的稅對實體商品太高了。如果Facebook真的想在這一市場有所作為的話,很可能會降低對數碼音像和實體商品的稅收。這一點在S-1文件中也有體現:“未來在游戲之外的支付中,對開發者的分成制度可能會有相應的變化。”這一轉變將使Facbook在多個領域直接同亞馬遜、蘋果等一系列公司開戰。
Facebook在支付領域真正的潛力在于無處不在的Facebook賬戶連接。因為很多同Facebook連接的應用都會獲得你的家庭住址,通常也就是你的送貨地址。這兩者聯手可以讓你在網上任意地方,簡單的幾步即可下好單、填好送貨地址。這一無縫銜接的購買系統將會大大增加電子商務的轉化率。
借身份認證系統向應用收費
目前Facebook開放平臺上有超過55萬個應用和相關網站。其中許多依靠Facebook的個人身份系統來對用戶進行管理。如此一來可以省去開發者大量的精力去創建維護用戶身份系統,而且還可以借社交網絡帶去大量的寶貴流量。這一點對新生的火爆應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Socialcam和Viddy均屬此類。
那么Facebook可以借此向開發者收費嗎?咱們來算一筆帳吧,如果有30萬應用每月支付100美元來換取Facebook的用戶身份系統服務,那這項業務一年可以貢獻3.6億美元的收入。不過要拿到這筆收費,Facebook需要處理好兩個問題:雖然100美元對那些比較火的應用來講也許不算什么,但是這會讓那些小開發者有點吃不消;而如果換一種按用戶人數來收費的方式,小開發者也許舒服了,但那些瞬間火起來的應用可能則為此放棄Facebook的個人身份平臺。
新鮮事中的巨幅廣告
這一點或許是目前為止Facebook最為靠譜的增收途徑。廣告商不希望自己的廣告蜷縮在頁面角落里的小邊框里,他們希望自己的廣告能夠更加社會化,比如做成贊助商故事或是安插在用戶的新鮮事里。Facebook已經在做此類嘗試,比如登出頁面廣告系統。廣告商希望能在Facebook最核心的體驗層中插入自己的廣告,但是這一點是跟用戶的需求截然相反的。
Facebook的策略是把廣告做成內容,做成真正能吸引用戶并供用戶消費的內容。過去的小幅廣告是達不到這個效果的,但是那種大幅到占據整個屏幕的廣告可以。Flipboard和一些移動應用已經開始試驗這類巨大光鮮的廣告。
隨著Facebook的用戶迅速向移動端轉移,此類大幅廣告相比起之前的贊助商故事類的廣告能給Facebook帶來更多營收,同時又能減少廣告出現的頻率。用戶可能開始會抱怨,但只要Facebook注意監控數據,調節大幅廣告出現的時間并盡量少的展示給那些一見到廣告就離開站點或應用的用戶,那么Facebook就能獲得口碑和收入的雙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