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等 SNS 服務的興起,讓傳統網絡的社群關系轉化為人與人之間微妙的鏈條,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開始延伸到網絡生活中。與此同時,人們根深蒂固的“網絡虛擬”的觀念也正悄然發生改變。
Facebook 上的冷遇同樣傷人?
網絡的虛擬性,使人們通常認為在互聯網上遭受到的冷遇并不如現實生活那樣有挫敗感。近日,美國一個研究小組對 77 名高校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當人們在 Facebook 上受到冷落或者遭受拒絕,這種糟糕的情緒并不亞于直面的傷害。
這一調查結果似乎表明,在很多人眼中,互聯網已然等同于他們身處的現實世界。SNS 真的讓社交變得更加真實么?
“失真”的社交
如 Facebook、人人網這樣的 SNS 服務 “重新定義了朋友”,卻無法重新定義“人際交流”。因為,同 IM 等工具一樣,SNS 線上的溝通依然是依賴文字媒介為主進行的,而文字的交流無非是傳受雙方編碼和譯碼的過程。單純的語義具有模糊性,一個問號可以表達疑問,也可以表達質疑,甚至諷刺,由于溝通雙方的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的差異,文本很可能產生誤讀。
而以語言為中心輔以手勢、表情的現實交流卻是一種全息的交往形式,它具有更好的交互性——交流雙方可以動用全身的器官參與交流,一顰一笑之間,都暗藏著某種含義,正所謂“心領神會”。SNS 誠然是延伸了我們的視覺、聽覺,讓我們的社交活動的范圍和空間得到拓展,但是這種拓展卻是以信息的某種失真為代價的。
所以,當你在社交網絡中被拒,大可不必沮喪,說不定對方只是不經意間地忽略。
“象征性社交”
有時我們應該思考下,社交網絡的圈子里,自己經常交流的好友比例大概是多少?認識卻從不交流的比例又是多少?線上的社交關系同現實生活的關系狀態是否一致?
生活中常常會發現這樣一幫人——他們沉迷于 SNS 服務獲得了即時的滿足感,并試圖以 SNS 的關系替代現實的社交活動,在 SNS 上他們左右逢源,萬眾矚目,而回歸現實后卻發現自己甚至不知道如何和別人打招呼。
線上與線下的迥然差異源于 SNS 氛圍與現實氛圍的差異。在網絡上,我們的認知來自于 News Feed 或 Timeline——好友的狀態、照片和分享,而 News Feed 只是你的好友在特定情境下有選擇地展示,由于時間的偏差,我們無法透視其全景,News Feed 卻在不知不覺中塑造著我們的“社交觀”——一種“象征性社交”的圖景。
當你突然發現 Facebook 上的大家閨秀在現實生活中竟是個十足的潑婦時,你就明白“象征性社交”有多不靠譜了。
懂得媒介價值的人會利用 SNS 鞏固已有聯系、拓展新的聯系——從線上來,到線下去。而淪為“工具理性”的人只會在“單向度”的社交泥淖中越陷越深。
現實的社交永遠不能單純以 SNS 來維系, SNS 的使用,更多的只是一種社交關系的拓展途徑而非生活方式,這才是 SNS 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