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優秀的點子帶來優秀的商業模式。一旦一種全新的創意在國外市場獲得成功,很短時間內,國內相似的應用或者網站就會出現。照抄國外已經被驗證可行的商業模式,確實可以大大縮短開發周期和上市時間。
可這也反映出一個深刻的問題:面對同樣的市場,同樣的用戶需求,為什么我們很難開發出自己的商業模式?
對于創業者而言,發現一個未被開發的用戶需求是一切的開始。將想法轉化為產品,則是一個并不簡單的過程,需求分析、用戶調研、功能設計、產品開發…面對這種困境,很多創業者選擇了照搬國外已有成功模式的道路。

不得不承認,大多數在國外被驗證可行的點子,在國內可能也擁有同樣廣闊的市場。只是因為語言和使用習慣上的差異,許多優秀的產品很難進入中國市場,本土化是他們無法解決的難題。這就給廣大創業者帶來了機會,使用已有的商業模式,加之對國內市場用戶的了解,只需要稍加改動,一個類似的產品就此產生。我們在夸張這一復制速度極快的同時,很容易忽略復制背后的,是創新水平上的巨大差異。
并不能否認,最初的創新是從模仿開始的。從模仿開始,逐步積累經驗和資源,并在此過程中不斷發現提高自身,使自己具備創新所需的全部必備資源,并最終走上獨立創新的道路。模仿的價值由此體現。許多國內創業公司,最早也是從模仿開始的。但是當創業初期的求生需求過去以后,再依賴模仿的方式,很難將公司進一步壯大。
投資人對于是否對某一個項目或者團隊進行投資時,首先會考慮這樣幾個問題。
- 項目的商業模式是否成熟靠譜
- 這個項目所處的市場是否有長遠發展
- 這個項目在行業中是否具有爆發點
- 是否有足夠優秀的團隊支撐項目運營
- 是否有靠譜的人管理團隊
- 這個團隊目前在行業中所處的位置是什么
等一下,為什么考量商業模式的標準只是成熟與否,而并不在乎是否創新?
國內投資人也許只關心項目的回報收益如何,卻從不知關心是否有真正的用戶需求被發現。選擇了模仿意味著放棄自己開發,意味著放棄了自己主動思考的能力。失去了這種能力,創業就不再被稱為創業,而變成簡單的經商。正是投資人的縱容,使得我們國內用戶不再被重視。
創業團隊也只是關心什么樣的項目更容易拿到投資,而不再關心產品優秀與否。獲得最大投資的重要性超越一切,為了創業而創業,為了賺錢而創業,沒有人關心產品。
常此以往,用戶需求長期被忽略只會導致用戶對于國內產品的信心越來越低,用戶數量越來越少。這樣對于投資人和創業者都是慢性自殺。而受害最大的只會是用戶。一旦用戶失去信任,創業團隊的死亡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