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日美國消費點評網站Yelp確定IPO發行價為15美元,高于此前12-14美元的發行將區間。Yelp將于3月2日登陸紐交所,股票代碼為“YELP”,共發行715萬股普通股。按照15美元的發行價計算,Yelp融資額為1.07億美元,而市值將達到8.98億美元。高盛為此次IPO的主承銷商,花旗集團和Jefferies Group為副承銷商。
Yelp上市前夕,我們將從發展歷史,運營及商業模式,財務狀況及市場質疑等方面,對其做一梳理。
一、發展歷史
互聯網剛剛進入2000年的幾年間, UGC模式開始興起。2001年成立的維基百科,帶動了隨后一批2.0形態公司不斷誕生,以用戶提供的內容為基礎,形成信息的重組和檢索。
2003年,大眾點評網在上海誕生。2004年,Yelp在舊金山起步。而此時,點評網站在美國并不新鮮, 成立十多年的CitySearch處于當時美國的互聯網點評市場的老大地位,同時還有一些新興的點評網站也正在探索之中。
但新生的Yelp開始迅速地在舊金山地區發展起來。 相比傳統的點評網站,Yelp出現了一些變化:一、真實用戶發表評論,尤其注重把 “一小撮”熱衷點評的用戶吸引過來。創建賬戶,填寫簡歷,添加朋友,寫評論,是Yelp用戶的基本動作;二、通過各種形式展開用戶間的互動,并給予優秀用戶“獎勵”。這樣的模式很快使Yelp與看重專家評論,坐等匿名用戶評論的CitySearch區分開來。
Yelp在成立第一年里站穩了舊金山市場,并且成為當地新一代互聯網工作者的娛樂指南,同時,這第一批用戶也為Yelp在開始帶了了大量內容。直到今天,舊金山灣區仍占了Yelp 全部活動的30%。隨后的幾大本地市場分別是洛杉磯,芝加哥及紐約。
2010年前,Yelp擴張速度并不快,每年新增市場不超過十個.2010年開始, Yelp加速擴張.2010及2011年,分別新增22個本地市場.截至2011年底,Yelp總共有71個本地市場,其中25個位于美國本土之外地區,包括加拿大,英法德等歐洲國家及澳大利亞。
而參與點評的商家服務范疇看,Yelp已經從單純的餐飲擴展到生活服務類,包括牙醫、機械師、水管工等。

具體點評份額上,餐飲及購物占比最大,各占23%。其次,家庭服務,美容修身及文藝娛樂分別占10%,9%及8%。
二、運營策略
可以說,Yelp自建立之初,就是一個社交特征明顯的互聯網公司。瀏覽Yelp主頁和商家頁面,最直觀的印象包括:1)點評的長度讓人印象深刻;2)主頁見不到任何團購活動入口,反而是線下活動入口占據了重要部分;3)精英用戶十分搶眼,用戶間通過對點評本身和點評作者的“贊美”和“”互動頻繁,
就像CEO Stoppelman說的,“YELP講求的是點評本身的體驗,它更像是一個帶了點固定結構的博客”。
分析Yelp的運營策略, 最無法忽視的一點也正是其社交化的運營手段:
首先看Yelp如何拓展一個新市場:在一個新市場正式上線前,Yelp首先根據第三方數據,建立當地商家的個人主頁,提供其位置信息,點評,照片,歷史等。待到正式上線時,消費者可以貢獻自己的點評,并添加還不完善的商家信息。
隨后的問題,就是如何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和當地商家。Yelp的策略是,在每一個當地市場,雇傭一名社區經理(當然,必須是本地人),由社區經理主管提高Yelp的品牌認知度,并培養當地的點評作者社區,由社區的發展推動點評的增長,并不斷吸引新用戶進來貢獻點評。
這個當地社區的運營和培養,也包括點評的風格和寫法,Yelp看重點評的長度和對細節的描述,目前,Yelp所有點評的平均長度超過100個字。如 果你是app用戶,那么你可以簽到,傳照片,可以發表簡單的quick tip,但是點評的發表不被允許,因為Yelp認為,移動終端是不適合寫出完整高質量的點評的。
除了線上的運營,點評者社區也是存在于線下的。
正如Yelp的口號,real people real review, Yelp鼓勵用戶去創建自己的社交圖譜,類似于一般的社交網站,Yelp會向新用戶推薦其郵箱聯系人,并建議邀請其他好友加入Yelp.
這種對“real people”的推崇,也在用戶的搜索過程中展現,當你搜索一個服務時,好友曾經的點評會一并推薦給你。

用戶的個人主頁記錄著所有寫過的點評, Yelp好友,以及這些點評接受的投票結果(有用/有趣/Cool)和贊譽標簽(感謝/好文筆/不一般/記號 等等)。

通過積累的點評、投票和贊譽,Yelp的部分點評作者發展成為“精英用戶”:擁有更多的好友,投票和贊譽。
在這種“激勵”下,精英用戶對網站的貢獻更大,根據一份來自東北大學的調研,Yelp目前大約44%的點評都來自這部分精英用戶。為了維系用戶的興趣和忠誠度,社區經理還會在線下定期組織活動。
通過緊密的社交關系和社區維系,Yelp的用戶忠誠度遠超于其他點評網站:根據上述的調研報告,只有4.8%的citysearch用戶和11.1%的yahoo local用戶貢獻過6條以上的數字,而Yelp的這一數字達到65.8%。

可以說,在社交化這一點上,Yelp和CitySearch這些老牌的點評網站明顯地區分開來:傳統的點評網站并不凸顯點評者的身份,而Yelp努力讓點評者變成社區的主角,甚至是名人。
三、商業模式
從廣義上理解,可以把Yelp看成一個以本地消費為主題的垂直社區。垂直社區除了在細分領域上生產和重組信息,由于與行業本身更加貼近,因此用戶在獲取信息的需求之外,也有獲取服務的需要。
而分別由獲取信息需求和獲取服務需求帶來的商業模式即是: 媒體廣告模式(cpm)以及類似Agent的分成模式(CPC/CPS)。通常,離交易行為更近的垂直社區越容易采用后者,例如服裝、日用百貨、旅游(攜程);而交易行為通常發生在線下的垂直社區由于離交易行為較遠,一般以媒體廣告模式為主,例如房屋(搜房)、汽車(易車)、餐飲(Yelp)等。如下圖:

Yelp、大眾點評更多以服務獲取信息獲取需要為主,相應的其廣告收入是其重要的營收來源。然而,大眾點評在盈利模式的探索上,特別是與交易掛鉤的模式上,走的更早更快。2007年開始,大眾點評開始向本地商家推出整體營銷方案,包括關鍵字搜索廣告、電子優惠券、品牌推廣等,其中的電子優惠券和后來推出的團購服務僅有一步之差,2010年初大眾點評正式切入團購業務,一年之后,團購收入就占到大眾點評總收入的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