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戶成都的第九個年頭,英特爾(微博)終于布下了其“西進”過程中的重要一子。
最近,英特爾宣布在成都高新區建立英特爾西部地區分撥中心,為成都、重慶以及其他西部地區的客戶提供72小時內的產品送達服務。英特爾成都工廠也因此成為英特爾全球最大的芯片封裝測試中心之一和晶圓預處理三大工廠之一。
英特爾此舉的背景是,以電腦制造等為代表的新一輪IT產業“西進”大潮發生幾年后,西部地區出現越來越明顯的IT企業聚集效應,作為第一家“西進”的IT企業,英特爾不能不考慮重構其供應鏈條。
這同時深深影響著西部地區的新一輪產業布局。
英特爾的成都雄心
對于西部分撥中心的建立,被市場人士喻為將成渝兩地乃至整個西部地區納入了英特爾的“48小時”供應圈。
但英特爾中國董事總經理戈峻承認,在2003年落戶成都之初,設立西部地區分撥中心并不在計劃之列。此前成都工廠的芯片在經過封裝測試后,需由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或深圳福田保稅區的分撥中心配送到往國內、國外市場。
到了2011年,兩個方面的變化使得戈峻開始考慮在西部建立分撥中心的必要性。
首先是去年英特爾在研究成都工廠的銷售數據時發現,在成都工廠生產情況和市場需求度均未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其出口數據卻出現明顯下降。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IT產業“西進”步伐加快,尤其是聯想、仁寶、戴爾(微博)、惠普(微博)等個人電腦制造巨頭落戶西部后,英特爾的配送問題開始棘手起來,因為成都工廠的芯片要送到西部地區的客戶手中,亦須先將產品運到上海或深圳,再由上述兩地的分撥中心配送回成都,這樣一來,不僅加大了英特爾的物流成本,亦直接影響到了其對客戶的響應速度。
成都分撥中心的成立將有效解決這些問題。而就整個西部IT產業而言,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楊文武認為,英特爾西部分撥中心落戶成都的最大意義在于,在芯片供應方面帶給進入西部地區IT企業最有效的保障,并加速IT產業在西部形成集群效應。
以英特爾成都公司為例,其在四川省內外的配套企業已經超過300家,而富士康在川的核心及關鍵配套企業亦超過了20家,再加上戴爾、聯想、仁寶、緯創等一大批產業化巨頭,約1000家以上的企業實現了在上下游產業鏈上的配套服務。
這樣的數據令英特爾感到興奮,因為隨著IT企業西進的步伐加快,成都工廠產品的需求程度正逐步提高。
西部“IT”聚集效應漸顯
事實上,英特爾在成都的發展,僅僅是IT產業“西進”的一個縮影。
截至2011年底,進入川渝兩地的IT企業包括:英特爾、戴爾、聯想、富士康、仁寶、緯創、惠普等,而瑞特克斯、美國芯源、達爾科技、安捷倫、諾基亞(微博)、阿爾卡特、華為(微博)、富士通、飛思卡爾、凌成等近百家中外巨頭,已經形成了包括制造、配套、市場在內的完整產業鏈。
成都經信委一位負責人表示,IT“西進”所帶來的不僅是西部IT產業生產能力的突飛猛進,更帶動其核心及關鍵配套產業入駐、帶動本地配套企業迅猛發展,搭建起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立體構建”,促進川渝兩地乃至整個西部地區電子信息產業的升級換代。
成都市投資促進委員會副主任陳賦表示,通過近十年的引進培育,成都市已聚集了電子信息產業企業約1400家。目前,成都已是國內中小尺寸新型顯示面板重要生產地,在電子終端整機產品制造方面,成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平板和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
成都經信委上述人士坦言,IT企業西進,最大的難題是如何解決供應鏈配套缺失的問題。
為此,作為西部IT產業最集中的地區,成都給出的解決方案是:通過研究電腦品牌企業、代工企業、配套企業之間關系,確定按照互動引進電腦品牌企業和龍頭代工企業,進而帶動引進核心配套企業集聚,并按照垂直整合配套體系沿“品牌商—代工商—配套商”的鏈條,集群引進配套企業,完善供應鏈建設,注重二、三產業聯動引進,使得這些IT企業在西部設立結算中心、運營中心、采購中心、研發中心、服務中心等功能性機構以及地區性總部,以加快形成產業集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