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音樂消費習慣,動輒擁有上億用戶群的服務提供商成為唱片公司與用戶之間的唯一通路,一場由渠道引領的正版化革命正在發生。
打開音樂App,塞上耳機,然后把iPhone裝進口袋,智能終端讓隨時隨地的音樂體驗成為可能,人們碎片化的時間又一次迅速被音樂填滿。
CD潮水退去,大眾的音樂消費習慣早已改變,音樂行業的權勢交替不可避免,在創作者和唱片公司光環黯淡下去之后,百度、酷狗、騰訊QQ音樂等服務提供商(SP)逐漸走到了行業的前端,在Android、iOS等平臺相繼推出音樂客戶端,將音樂以最為易得的方式推送到用戶的手里。
這些互聯網公司一直在暗流涌動的音樂行業中積蓄力量。如果列舉用戶量超過2億的互聯網產品,定會有酷狗音樂和QQ音樂位列其中。在酷狗音樂今年4月發布的數據中,酷狗音樂已經在PC端積累了5.6億客戶端下載量,其中有3.5億活躍用戶,而截至2012年6月,QQ音樂月活躍用戶數已經超過2億。

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公司擁有強大的用戶資源,也掌握了足夠強大的話語權,因此幾家國際唱片公司選擇與國內的酷狗、酷我、百度、QQ音樂等互聯網音樂平臺合作,共同拓展盈利模式,嘗試音樂下載收費服務,互聯網“付費音樂”在2009年之后又一次被提上日程。
在商業模式拷問下,互聯網音樂渠道必須重新擁抱內容和版權。10月份谷歌停止了在中國提供音樂搜索和下載服務之后,國內互聯網音樂搜索巨頭百度旗下音樂產品也開始品牌整合,將MP3、ting、千千靜聽、隨心聽等都融入到“百度音樂”這一全新平臺中,淡化曾經每天為百度貢獻28%流量的音樂搜索,旨在構建并完善正版曲庫,一場由互聯網音樂平臺引領的正版化游戲規則重構正在發生。
為什么是互聯網公司?
互聯網的興起消解了音樂產業原有的商業秩序,網絡數字音樂出現后,音樂也逐漸脫離了磁帶和唱片等物化渠道,開始經歷它的第一次渠道革命。
其實,在唱片行業進入低谷后,音樂產業中的機遇一直存在,唱片公司在3年之前經歷過一場話語權旁落,移動運營商曾在2009年創造了300億元的彩鈴下載收入,但那卻只是一場看上去很美的變革,唱片公司1%的版權獲益讓音樂錯過了上一次復活時機。
從2003年開始,多家互聯網公司都陸續以自己的方式進入音樂市場,然而受制于網絡環境和電腦終端并不舒適的音樂體驗,用戶難以隨時隨地獲取自己想要的音樂,因此用戶增量開始減弱,在文化部今年3月發布的《2011中國網絡音樂市場年度報告》中顯示,2011年在線音樂用戶規模為3.8億,與2010年相比只增長了6.5%。
移動互聯網的強勢發展正在改變整個商業世界的面貌,音樂也由此迎來自己新的機會。智能終端將隨身攜帶的音樂場景體驗重新歸還給用戶,移動互聯網也為音樂帶來了新一輪用戶量的幾何式上升,音樂也在又一次渠道遷移中迅速擴散。
有數據顯示,2011年在我國11億音樂用戶中,移動互聯網用戶占據7億。音樂平臺對此有更為切身的體驗,騰訊電商控股公司數字音樂部總經理廖玨透露,“QQ音樂手機客戶端每天聽歌用戶已經達到一千萬,而且手機測用戶也正在成倍的增加”。
在這樣巨大的用戶需求面前,作為音樂服務提供商,互聯網公司只能順勢發力,才能跟上這一次的音樂權力轉移,而云技術也成為多家互聯網公司用來吸引用戶的籌碼。A8音樂集團、多米音樂、酷狗和騰訊等多家公司都開始在云端布局,提供云端音樂服務,并通過離線緩存抑或下載技術,讓用戶擁有自己的音樂資產,“音樂云”也滿足了用戶隨時隨地的音樂需求。
在技術發展的同時,數字音樂平臺之間的充分競爭也近乎達到尾聲。2008年時全國有2000多家音樂網站,而現在則只剩下百度音樂、QQ音樂、酷狗、酷我等8家千萬級以上用戶規模的互聯網音樂平臺,而他們填滿了國內數字音樂產業85%的市場份額。
唱片公司在唱片這一商品介質失去效用之后,這些動輒擁有上億用戶群的SP成為它們與用戶之間幾乎唯一的通路,如此環境之下,音樂產業開始了一場由互聯網公司開啟的渠道革命。唱片公司除了與SP合作之外再無更好的選擇,也只有這些擁有足夠用戶體量的互聯網公司介入,音樂產業的改變才成為可能。
新秩序探索
國內互聯網音樂平臺一直沒有停止對商業模式的探索,已有嘗試的無非向商家收費抑或向用戶收費,但這兩種方式的踐行并非想象中一路坦途,盈利模式對于數字音樂依舊是最敏感的心結。
向廣告商收費是業內最主流的商業模式,也是百度、酷我、酷狗等多家平臺的主要盈利渠道。因此“用戶收聽音樂產生流量,再依靠廣告、網絡游戲等來掙錢”,這是蝦米網CEO王皓對數字音樂產業鏈過去10年生存狀態的形容。
視頻復制了電視的廣告模式,已成功的被大眾所接受,但音樂中廣告對于用戶體驗的損害使得音樂平臺的廣告未能復制視頻的成功故事,而在數字音樂依舊尚未完全正版化的當下,廣告投放也明顯受限。盡管酷我音樂用戶在2011年已經突破2億,但廣告轉化率并不高,只能依靠游戲和廣告收入維持盈虧平衡。
對用戶收費一直被視為一種冒險的嘗試。巨鯨最初曾想將iTunes模式移入國內,向唱片公司購買版權,用戶以單首歌曲付費下載,但隨后卻發現iTunes的模式并不符合國內用戶的認知,用戶付費率甚至低于千分之幾,最終又重回廣告模式,依靠谷歌音樂搜索的流量導入完成廣告交易。
一直想打造 P2P 互動傳播平臺的蝦米網也開發了自己的付費模式,用戶在蝦米網上需要為每一次下載付出0.8元,倘若在蝦米網完成歌曲上傳,每當有一名用戶直接通過你的種子下載一首歌,用戶則可以得到0.2元的收入。如此一來,用戶的身份也從一個單純的消費者變成了歌曲的投資者和銷售者。
然而蝦米的類別化優勢也同時成為局限,蝦米網在2011年8月宣布已經有超過500萬的注冊用戶,但產生下載行為的用戶只占蝦米總注冊用戶的千分之五,2011年蝦米網來自音樂下載的收入僅為40萬,而用戶上傳模式對于版權公司的權益損害依舊是蝦米最危險的灰色地帶。
QQ音樂的“綠鉆模式”就是在這個時候給業內帶來的少有利好消息,QQ音樂為用戶提供免費和付費兩種音樂服務模式,免費用戶也可以自由試聽下載標準音質音樂,但如果以付費包月的形式成為綠鉆用戶,則能享受高品質無損音樂的無限下載服務,而綠鉆音樂服務每月僅需要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