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幾年的時間,移動應用生態系統里的應用就已多如牛毛了,App Store和Google Play這兩個最大應用商店里的應用總和已達70多萬,而我們還在等著屬于移動應用時代的Google的出現。
但也有這樣一種可能:我們所期盼的另一個Google其實就是Google它自己。
為了應對發現應用帶來的挑戰,市場上已經出現了數家獨立的應用搜索公司,比如AppFlow, Kinetik, Crosswalk,Discovr Apps, AppsFire, Xyo, Appolicious和Hubbl等。Quixey在這個月還與Ask.com達成合作,在后者的搜索結果中顯示來自Quixey的應用搜索結果。而Google也推出了自己的應用垂直搜索——低調地藏在搜索結果頁面的搜索框下方。

但是,用戶大都不在Web上面搜索應用,移動設備才是他們的首選。據尼爾森的報告,有63%的用戶是通過應用商店搜索來發現應用的。
蘋果vs. Google:應用搜索的王者之爭
正是由于移動生態系統有自己的應用發現機制,因此第三方的移動應用搜索/發現公司難以進入。有些專有的數據是無法被第三方訪問的,而Google和蘋果卻清楚知道下載量、卸載量,也知道開啟應用的頻率,以及向用戶推送消息的頻率。
退一步講,就算真有公司在上述這些方面取得了進展,它也很有可能會被蘋果或Google收購,而它的技術也會被整合進后者自己的應用商店里。
在移動設備上,應用搜索這場戰爭最后會在蘋果和Google這兩個巨頭間打響。就目前而言,Google暫時跑在了前面。Google的應用商店的搜索算法已經可以索引應用的描述,而蘋果現在還停留在關鍵字和應用名稱上面。Google還稱自己已經把鏈接到Google Play某款應用的外部鏈接的數量和質量也考慮了進來,當作結果排序的指標之一。MobileDevHQ的CEO Ian Sefferman表示:“這不是蘋果輕易就能做到的。”
他把目前的應用搜索和早期的網頁搜索作比。“現在,應用搜索的情況就像是1997年的網頁搜索。行業已經認識到了應用搜索的重要性,也有許多人在認真思考(1997年的時候,就有Alta Vista, Lycos等公司看上了網頁搜索),但我們還沒找到一個切實可行的模式。”
比起“首先登陸X平臺”,搜索的意義更大
但是,今天對應用市場競爭的思考不再僅是誰的索引做的更好,而是誰在賺錢、誰的市場份額更大、哪些開發商更成功,等等。不斷優化應用商店的搜索是一個前瞻者的游戲——如果應用商店發展到了Web的規模,這一努力會變得更加重要。Google并沒有在增加開發者收入上面迅速行動,而是主要把精力放在搶占市場份額上面。在iOS、甚至是在Amazon應用商店上,開發者獲得的收入都要更高。
但同時也正由于Android有巨大的市場份額,在iOS上發布應用并取得成功的開發商也不得不正視Android,在某個時候登陸Android市場。“Android的規模實在太大了,不由得你忽視,而2013年Android會成為主角。” SearchMan的CEO Niren Hiro表示。
對這些開發商而言,Android是第二重要的應用市場。這就意味著Google的應用商店會在應用的上線時間、品質等方面落后于iOS,但到了最后,應用依然還是會登陸Android平臺。對Android用戶而言,只需等待便可。在一個已有超過70萬款應用可供選擇的市場里,“會先在哪個平臺上線?”這樣的問題已經意義不大了,沒有A應用,也可以有B的替代選擇。
這個時候,搜索的價值就出現了:幫助這些用戶找到他們需要的應用。為特定用戶呈現最佳的應用會變得至關重要,對不能第一時間獲得最新、最棒的應用的Google而言,尤其如此。在用戶翹首等待期間,Google必須給用戶提供點相關的東西,以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蘋果現在還可以宣稱某款應用“首先登陸iOS”或是“只在iOS”,這種聲音的作用不可被低估。但是,由于在搜索方面沒有像Google那樣深的積累,蘋果在搜索上的探索和創新或許也只能亦步亦趨地緩慢進行。它可能會給出錯誤的搜索結果,也可能獎賞不當的行為。應用開發商就可能會取巧利用ASO(App Store Optimization)而取得較高的排名。
最重要的是,向用戶呈現錯誤的搜索結果,對用戶體驗是極大的傷害,而隨著越來越多應用的加入,搜索也會變得更加困難。
如果有成百上千的應用開發商開始做ASO的話,Google無疑會有更大的優勢:Google與SEO打交道已有多年,更清楚要如何去粗取精,把優質的結果排在前面。而蘋果,盡管收購了Chomp,在這方面還遠遠不及Google。此外,由于蘋果在iOS 6里把原來列表式的App Store變成了卡片式,這樣的界面就更加要求蘋果要能(快速)呈現搜索結果。但就目前而言,iOS 6 App Store的搜索表現還不能盡如人意。
第三方能贏得應用搜索之爭嗎?
第三方也還是有機會的,假如Facebook或甚至是創業公司能提供公正的、由數據驅動的“Yelp/Zagat for Apps”的話。但這種機會只會出現在蘋果和Google對自己的應用搜索算法遮遮掩掩的時候。Hiro表示:“在Web的SEO世界里,Google Analytics和Google開誠布公對page-rank的解釋以及后續的算法更新,都有效幫助了站長弄清要如何按Google的規則搭建網站。但目前在這兩個應用商店里,可能是出于競爭的考慮、或是由來已久的保密習慣、抑或是與隱私相關的監管風險的存在,兩家公司都并不透明。而這種不透明會導致負面影響。”

Hiro補充說,Facebook的過往記錄并不漂亮。“我們目睹了成批的應用開發商逐漸離開Facebook平臺,他們的分發規則模糊不清,而創業公司也不再抱希望能獲得像Zynga那樣的規模。”
對蘋果而言,還有更值得擔心的事情。會有這么一天,“優秀的”應用是否首先進入蘋果的生態系統將變得不再重要,因為優秀的應用會無處不在。再說了,用戶又能裝下多少個“優秀的”應用呢?25個?50個?100個?300個?更多?
Google知道如何做得“足夠好”。從長遠來看,最重要的是,當用戶在尋找“an app for X”的時候,他們能在應用商店的搜索結果里找到它,而且品質優秀。Google對這個輕車熟路,而蘋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