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營銷,成本和效果是2個最重要的成敗要素。
高層可以容忍一時的沒效果,畢竟做內容肯定需要一些前期的準備和積累階段。一旦前期準備和積累階段完成,馬上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推廣?
媒體發稿、借助sns大號轉發、發郵件推廣等等,都需要費用。當收益(網站新增流量和新增leads)長期不能cover成本的時候,高層就會變臉,團隊就會面臨解散的風險。
所以要想在內容營銷上獲得成功突破,長期獲得高層的支持,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低成本制造有用的內容”,“成本低制作”才能控制成本支出,避免外部壓力,獲得更多支持,“有用內容”才能打動讀者,真正產生效果。
“有用”內容的巨大魔力——連續閱讀+工具參考
按照麥切·喬爾(Mitch Joel)的說法,內容營銷的未來不是“更多”內容,而是“更有用”。什么叫“有用”內容呢?按筆者的理解,生產的內容就像產品,要銷售出去才算真正有用,那么內容銷售的對象是誰呢?按照內容傳播的流程,首先是外發渠道,然后是讀者,兩者互相作用影響(推薦與反饋),只有很好地滿足這兩塊的內容消費需求,并且最終對讀者產生影響力,這才算是內容真正有用,而恰恰是這些對傳播流程中各方越有用的內容,往往流通“成本”也越低。這也正說明了“有用”內容在決定內容營銷成本和效果上的巨大魔力。
例如,對發稿媒體來說,如果你的內容“像”公益新聞,或有高度、深度、角度的行業知識,發稿的成本就降低很多甚至于免費。對sns大號來說,如果你的內容足夠nice,你的內容負責人和TA關系比較鐵,TA就會樂于轉發并且不要錢。對郵件推廣來說,如果你的內容足夠有參考價值,甚至產生連續閱讀的期待和工具參考的存檔行為,那么,你的郵件就會被長期保留反復閱讀,甚至轉發給周圍的人的可能性也比較大。
有用內容的“低成本制作”秘訣——原創+新鮮+參考+共鳴
從內容角度來說,“有用”的內容具有一些共性,首先是“長得像原創”,其次“比較新鮮”,再次有“反復參考價值”,“可以方便地和編輯互動甚至聯絡到有共鳴的其他讀者”。從成本角度,拋開內容傳播流通的成本外,我們在內容制作的時候,目的就是要以最低的成本創造出具有這些共性的內容。
以下是筆者實際中總結的一些“低成本”制作有用內容的心得:
如果把內容(文字、圖片、MV等)進行切分,比如標題、正文、評論等,只要對這其中的任一個地方進行改編,并且讓用戶感受得到,就叫“長得像原創”。相比較而言,標題、正文、首段、評論,都是比較容易改編的。“比較新鮮”考驗的是選題的標準。比如,鮮果網的子頻道—i天下網商,喜歡選擇含數的內容。“反復參考價值”,不僅要求有深度,還要連載。“可以方便地和編輯互動甚至聯絡到有共鳴的其他讀者”,應該明確一點,典型用戶是示范、鼓勵、教育出來的,一開始的虛擬互動和虛擬角色扮演不能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