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重鎮成都的城市標簽,已不僅僅是休閑之都,近年來,隨著世界級的電子信息產業巨頭的紛紛落戶與入駐,成都的產業特征和內涵正在快速變化。而今,立體打造基于云計算中心之上的“智體”產業,正在成為成都的城市新戰略。
近日,成都市市長葛紅林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他認為,成都的IT產業應該不是單一的人工林、速生林,而是多物種、共生化的生態林。“成都要把握全球IT產業的發展趨勢,按照產業的內在要求構建良性循環的產業生態。”
成都IT業有半個多世紀的積淀
《21世紀》:近幾年來,成都的IT業發展迅速,成都在調整產業結構上有何思路?
葛紅林:從“一五”時期開始,成都就是國家規劃的三個電子工業基地之一,1953年以后,國家在成都東郊布局了一大批電子、機電制造等產業,先后聚集了253家中央、省、市屬大中型企業,建起了一個以電子、機械、儀表工業為主體的大型工業區。
此后,經過大量工業企業向西部和西北地區搬遷的“三線”建設,以及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山、散、洞”的三線企業遷入大城市,成都電子工業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時期;與此同時,四川省委、省政府將電子信息產業列為六大支柱產業之首和實現對外開放、跨越式發展的產業,作為發展四川經濟的“一號工程”。
進入新世紀,包括英特爾(微博)、德州儀器、戴爾、聯想、IBM、華為、中興、飛利浦、西門子、富士康等等國內外知名IT巨頭紛紛在成都投資建廠。目前,成都的電子信息產業中,無論是硬件、軟件、集成電路、光電顯示等基礎產業,還是平板電腦、液晶電視等終端設備制造,以及3G、4G通訊技術和云計算及其應用等,都在世界IT產業的版圖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1世紀》:2003年8月,就在你當選為成都市市長不久,英特爾的芯片封裝項目正式落戶成都,這個項目對成都后來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意味著什么?
葛紅林:當年我剛從分管工業的市委副書記出任成都市長,英特爾芯片封裝項目落戶成都,可以算是我履新后收到的第一份“禮物”。我認為英特爾“空降”成都后,對西部地區的芯片產業發展產生了強大聚合作用,也是成都IT產業融入全球發展的真正拐點。
從2003年至今,英特爾已經數次增資,投資金額從最初的3.75億美元增至6億美元,成都基地已成為英特爾全球最大的芯片封裝測試工廠,英特爾全球55%的筆記本芯片在成都生產,全球65%-70%芯片組來自成都;同時,英特爾也將西部地區首個分撥中心落戶成都,進一步優化英特爾的供應鏈以提升對于OEM供貨方面的響應速度。
英特爾落戶成都的之后幾年,中芯國際、宇芯、芯源等相繼在成都投資,2010年10月,德州儀器也在成都成立了其在中國的第一家制造工廠。我記得德州儀器中國區總裁謝兵當時說,是此前德州儀器與成都成芯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的良好合作,成都市政府的高效率以及專業服務,再加上成都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變化,讓他們有信心把成都晶圓廠運作成為全球最頂尖的一個工廠。
引進外資與扶持民企并舉
《21世紀》:英特爾和德州儀器在成都投資的同時,成都是否仍在扶持國內民營公司的發展?
葛紅林:在本土中小企業不足以支撐我市在國際、國內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實現可持續、高水平發展時,我們引進了英特爾、德州儀器、戴爾、聯想、鴻富錦等大批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將整個產業發展的水平、層次、規模提升到了一個新境界,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還要以此來促進本土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實現“外來物種”與“本
地物種”的互動共贏,使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落地以后,真正能夠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以成都高新區為例,園區里有1.3萬余家本土中小企業,政府為其搭建了公共技術支撐平臺、梯形融資平臺等服務平臺,努力提供有利于人才成長的軟環境,并想辦法在整合市場資源、培育上下游產業鏈上有所作為,使和芯微電子、芯通、邁普、三葉草、夢工廠等大批企業成為園區發展的中堅力量。這些企業在成都高新區發展中,起到了承上啟下、強本固基的作用。
《21世紀》:上世紀90年代,全國出現了家電消費浪潮,不過成都雖擁有國家布局的重點電子基地,卻沒有享受到當時消費浪潮帶來的紅利,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葛紅林:成都電子信息產業領域有個認識:當時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成都的電子信息產業一直都以電子元器件為主,缺少像綿陽長虹那樣的整機廠商,從而難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以應對各種可能的難題。
所以,此后在我們就花力氣重點打造了一幅全景式的IT產業細分框架圖,從基礎產業層面,到支撐產業層面、行業電子等應用產業層面、關聯產業層面,為的就是立體構建成都的IT產業。我曾經說過,成都的IT產業應該不是單一的人工林、速生林,而是多物種、共生化的生態林,也就是說,我們要把握全球IT產業的發展趨勢,按照產業的內在要求構建良性循環的產業生態。
立體打造“智體”產業
《21世紀》:從2010年以來,“云計算”這個詞匯正迅速成為眾多IT企業的關鍵詞,成都在此方面有何戰略藍圖?
葛紅林:事實上早在2009年12月28日,成都云計算中心一期工程就已經正式落成,它是成都西部通信樞紐的重大工程,也是國內第一個同時為政務應用和科學計算服務的超級計算中心。
我們之所以花大力氣投入在云計算領域,就是為了立體打造成都“智體”產業。智體產業是IT產業從制造業時代上、中、下游的線性產業鏈條向知識經濟時代的網狀產業集群的拓展,是技術與應用的互動、基礎與終端的并舉、硬件和軟件的復合、研發和制造的同步,是一個良性循環、互動共生的產業成長生態圖景。
在我看來,智體產業是IT產業有機向無機的滲透和融入,是“硬體”和“軟體”的復合升級。可以說,“智體”產業是有生命有智慧的現代化產業。云計算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認為是全球范圍內未來3至5年最值得期待的技術革命。
今年7月,成都《天府新城智能互聯城市總體規劃》通過正式評審,在未來的天府新城中,三網融合、辦公一體化、智能互聯樓宇、數字媒體、城市管理、智能卡、協同、集中運營中心等電子信息將與鋼筋、混凝土一樣,融入城市建筑之中。
根據《成都云計算應用與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我們預計到2015年將建成云服務、基礎軟硬件設備生產和云終端產品制造三大產業集群,云服務規模占全國市場的比重超過10%,移動智能終端產品制造占全球市場比重約15% -20%,使成都成為全球最大的云服務和終端產品制造基地。
我相信,以云計算的加入為代表的成都“智體”產業興起,必將給這座城市和整個IT產業的未來發展,帶來新的動力和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