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網站可以分成很多類,比如:分類廣告、本地門戶、本地論壇等,很多網站還是混合型的,這里統稱本地社區。
十多年前,互聯網大潮到來之際,各地電信運營商建立了大量的電信熱線類網站,為地域用戶提供入門級本地服務,如上海熱線、天府熱線等。但今天,這些老牌門戶網站的地位正逐步被削弱。相比之下,以社區形式發展起來的一批地方網站卻做得風生水起,籠絡到本地絕大部分網民的芳心,并逐漸成長為本地市民的門戶網站。
杭州19樓:報網互動的社區門戶
19樓是向杭州用戶提供吃喝玩樂、衣食住行、生老病故、感情問題等方方面面的綜合性平臺。成立于2001年,最初是作為《都市快報》網站論壇的身份出現,由《都市快報》的幾名編輯開啟BBS之旅。論壇創立之初,拉風E派、咖啡教室、情感沙龍、BB大賣場等版塊人氣火爆,吸引大量讀者參與。
2006年,受益于杭報集團啟動數字化發展戰略,19樓才得以進行公司化運作,并開始了線下活動。之后,在論壇產品的基礎上新增個人博客、互助公社、金幣頻道、資訊頻道、實用信息等多個產品。隨后,網站正式更名為“19樓互動生活空間”。
19樓盈利模式分為三大部分:網絡廣告投放、線上線下的互動營銷廣告成為19樓網站的主要收入;其次是一些綜合性的網購業務,通過競價排名,實現營收;第三則是增值業務,網站通過為會員提供增值業務,獲得收入。
截至2010年12月,19樓擁有900萬注冊用戶,日均頁面訪問量達1580萬,每日獨立訪問用戶達112萬人次。隨著本地品牌的逐漸形成,背靠杭報集團的19樓開始向其他地區輻射,現在已經完成向長三角近30個城市的輻射。
廈門小魚網:互動的電子商務模式
在廈門本地,“有困難找小魚”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最初的小魚網是公益性網站,從2003年到2006年間,小魚網一直遇到的困惑是如何從公益社區到商業化運作。跟其他社區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網站不是開放注冊,必須有邀請碼才能進入社區,即老會員通過一定積分換取邀請碼,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邀請新會員。此外,非會員也可通過參加線下活動取得邀請碼。論壇賬號跟會員手機號碼是綁定在一起的。會員如果想享受網站的特殊服務,必須上傳身份證,經過審核認證。
在2007~2010年之間,小魚網一直在探索行業媒體的挖掘和互動營銷平臺包括區域性電子商務。2008年,小魚社區改版升級為小魚網,此時的小魚社區更像是門戶網站。小魚社區“分享本地以外的”資訊,內容涵蓋日常生活、交通、時事新聞,這些新聞全部是網民第一時間貢獻。此外,他們還提供房屋租賃、美食、交易等服務。現在,小魚網有超過54萬注冊會員,頁面的日PV量超過380萬,平均每日的發帖量超過8萬篇。
常州化龍巷:社區媒體化
沒有強勢的集團支撐,也沒有雄厚的資金,面向400萬人口的常州門戶化龍巷是創始人錢玨2006年從零做起的,現在,化龍巷注冊用戶近40萬人,超過本地其他網站用戶總和,論壇每日發帖量近6萬,每日的PV超過250萬。
起初,化龍巷以美食版為突破口做消費經驗分享的社區網站,營銷方式為QQ病毒式營銷,贏利點為廣告和折扣手冊。現在婚嫁、母嬰、汽車、家裝等版塊為網站的核心內容。
化龍巷的主要收入為廣告收入和線上、線下互動營銷。為增強盈利能力,化龍巷的改版圍繞挖掘社區的媒體價值和電子商務價值展開,使社區內容的表現力與廣告、活動收入更好地結合;借助SNS的理念,對社區的內容交互進行改造;在發展電子商務方面跟淘寶、淘鏈接、淘畫報等合作。化龍巷未來將沿著媒體化、電子商務化的路子發展。
《創業邦》雜志 聯想投資董事總經理 劉二海
無論是新聞還是分類信息,抑或是社區,地域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從美國的發展來看,很多人通過瀏覽本地報紙的網站來獲取新聞,而非全國性的網站。分類信息網站Craigslist,是Craig Newmark于1995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舊金山創立的。它是一個網上大型免費分類廣告網站,目前覆蓋全球約570個城市,運作得非常成功。全國性的大型網站AOL旗下也有兩個本地新聞相關網站,一個是Inside.in,另一個是Patch.com。可見本地新聞、社區應該是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
本地網站可以分成很多類,比如:分類廣告、本地門戶、本地論壇等,很多網站還是混合型的,這里統稱本地社區。
中國當前的階段還是幾個全國網站主導網絡,地方社區還比較弱。早年的信息港、熱線一般經營都不太好,體制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可能是本身從電信起家,對新聞、社區經營并不在行。但還是有幾個網站有不小的影響力,比如:上海熱線、天府熱線等。騰訊在地方合作上也有建樹,大渝網是騰訊和重慶商報的合作。很多媒體建立自己的獨立網站,比如: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控股、南方都市報系旗下的深圳市奧一信息網有限公司(簡稱奧一網)。可以看出,國內很多企業也很注重本地社區的發展。
說起本地社區,有一股新的勢力正在興起。有的是從報社網站起家,比如:杭州的19樓。有的就是草根創業,比如:常州化龍巷。至于廈門小魚,原來則是一個公益網站。這些網站逐漸成了本地人生活離不開的社區。筆者不久前去杭州出差,從機場乘出租車,偶然問司機師傅平時上什么網?回答:19樓。看來覆蓋的人群還真是很廣泛。
互聯網在中國商業化發展已經有15年的時間,從開始的門戶網站,到后來的垂直網站,再到大型社區,本地網站一直發展得不是很有起色。這可能與互聯網的滲透路徑有關。網絡最早還是從IT人開始的,逐漸滲透到年輕人,再到主流社會。全國性的網站比較容易匯聚全國范圍內的網民,只有等到本地網民基數足夠大了,本地網絡的發展才成為可能。從收入的角度來看也是如此,即使現在,本地社區的收入也還是比較有限,更不用說幾年前了。
關鍵點
本地社區主要的客戶是本地人群,所以本地互聯網的滲透率是本地社區發展一個極為重要的先決條件。
本地社區還是有本地門戶的特點,政府的支持和幫助是這類網站健康發展的基礎。
從欄目上看,本地社區主要涉及本地人購物、餐飲、汽車、房產、招聘、分類等。
本地社區有一個發展過程,這個過程最終會沖擊各地早報、晚報。當然,也可能成為早報、晚報轉型的機遇,畢竟本地的競爭者還沒有全國大型網站的實力。
中、小城市的地方社區潛力是有限的,可能需要通過整合來提高集中度,但這個操作并不容易。
地方社區的發展可以和全國垂直網站相結合,比如:地產、汽車、旅游等。這對于垂直網站和本地社區是一個雙贏的合作。垂直網站在行業上非常專業,本地社區對本地市場有非常強的滲透。
地方社區可以與全國的社區網站合作,比如:人人網、新浪微博等。這可以節省平臺建設費用,同時使得本地社區的用戶也可以更大范圍內交流。
本地社區可以和本地的很多線下活動相結合,比如:促銷打折、結伴出行。這比全國性網站有更強的可操作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