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團購、云計算等代表著2011年互聯網最熱門的領域和技術,移動互聯網則提供了更恐怖的想象空間,這是一個在雷軍(微博)眼里“未來十倍于互聯網規模”的江湖:LBS、移動電商、新型移動IM、移動操作系統……創業者和大佬們都剛剛在這里初窺門徑,記者無法全面復盤移動互聯網的2011,卻可以從代表性的產品革命、商業探索以及平臺布局中體味這股浪潮。
產品革命:
不只是微信和米聊的戰爭
首先,這兩個產品背后被人固執地定義了兩個男人的戰爭: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和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從耳熟能詳的互聯網TABLES“派系”之爭,到坊間關于3Q大戰背后雷軍扮演關鍵先生的傳說,再至雷軍接手金山聯姻騰訊,雷老板與小馬哥之間多少難逃愛恨情仇的角色,而故事的一個節點可以從米聊和微信談起,這是今年風頭最盛而被用戶耳熟能詳的產品。
就在這幾天,騰訊高調公布了微信的數據:用戶數5000萬,其中2000萬活躍用戶。騰訊聯席首席技術官熊明華解讀,騰訊對微信已經投入了上億元資金,產品團隊從最初的10人增長到80多人。在騰訊公司內部,對微信的定位是介于QQ和微博之間的一個產品,地位可想而知。而根據一些內部消息,明年騰訊戰略上主攻的方向就是微信、視頻和電商,微博反倒其次了。
而對于微信的最大競爭對手,雷軍透露,米聊用戶數也已經突破千萬。
根據易觀國際(微博)的統計數據,微信和米聊在今年三季度移動IM累計賬戶市場所占份額分別為2.5%和0.5%,是惟一兩個具有單列數據意義的移動IM新產品。排在它們前面的是傳統IM四強QQ、飛信、MSN、阿里旺旺的移動版本。易觀對微信、米聊發展的評價與大多數人的判斷并無二致:微信繼承了騰訊系產品資源雄厚傳播迅速的優良傳統,而米聊則相對穩健。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認為,紙面上的數字差異并非兩者的真實距離。因為看起來兩家公司的戰略重心已經分道揚鑣。坊間有種說法是,雷軍在乎的是整個軟件和硬件集成體系,米聊只是嘗鮮式和誘惑性應用,“如果他能賣出200萬部小米手機(微博),米聊就不怕別人圈地了”。
更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作為純粹發端于移動設備上的IM工具,與其說它們之間競爭激烈,不如說它們有更趨同的槍口對外,感到苦澀的應該是短信運營商中移動、中聯通和中電信,“因為微信、米聊們基本都有深度綁定手機通訊錄的功能,這比QQ和MSN狠多了,在網絡環境允許下,首當其沖的就是短信”。
現在不難理解,去年12月上線的米聊、今年1月上線的微信、4月上線的盛大有你……移動IM層出不窮。以至于微信項目負責人張小龍引發了技術流IT男的頂禮膜拜,而另一大產品經理360董事長周鴻祎(微博)也興趣盎然地出手口信。
商業探索:
等待涅槃的LBS
如果說微信和米聊為代表的移動IM是移動互聯網產品革新的優秀代表,LB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務)帶給業界產品層面的沖擊不遑多讓。不過,一舉囊括SOLOMO(移動本地社交)這一未來互聯網最大趨勢的LBS經歷了年初到年尾的尷尬,并直指尷尬核心:產品給力而商業模式操之過急。
去年,嘀咕網、街旁網、開開、玩轉四方等一批小但很有趣的獨立LBS公司聲勢生猛,而后,網易(網易八方)、人人網(人人報到)、盛大(切客網)和新浪微博(微領地)相繼入局,中移動和中聯通也上馬了相似業務。
那一段時間,有嘀咕網曝出的500萬美元首輪融資,有街旁網相繼簽約星巴克等知名企業的消息,還有盛大切客網兇猛異常的地鐵廣告,當然不乏攀比式的用戶量激增:從幾十萬到幾百萬。
但LBS的風風火火也貌似至今只停留在了上述層面,具體功能上淪為“簽到”的一場秀。在嘀咕網被傳裁員70%的質疑聲中,重新審視這個行業,嘀咕網500萬美元融資竟成為業界第一次也是一年多來惟一一次公開融資事件。街旁網創始人劉大衛年中的時候坦言,從用戶量上來說,發展并未達到預期。
按照多數從業者的判斷,LBS至少可以有LBS+商務社交、LBS+生活信息服務、LBS+本地優惠券、LBS+點評、LBS+游戲等多類模式,隨之而來的可以是廣告投放、業績分成、用戶付費等多個商業營收方式。
但是空有上述美妙商業模式的LBS行業后發不振,商業探索舉步維艱:商戶投放意愿不強烈、廣告設置影響用戶體驗……這就難怪嘀咕網聯合創始人兼總經理黃曉韜坦言:“LBS還處于用戶培育階段,現在談商業模式的探索還為時尚早。”他表示,人員調整只是面對市場運營部門,今后會加大產品研發的投入。
“一個自身造血(營收)困難,又難得到資本扶持的行業,其困境可想而知。”有分析人士認為,以簽到或者分享為主訴求點的LBS可能無法承載獨立發展,這更像大公司或者大型應用的一個功能配置,大佬最后來收割市場。
切客網CEO宋錚說:“LBS會成為移動電子商務標配。”人人網董事長陳一舟說:“LBS會成為大網站的標配。”捷步士亞太區總裁Jeff Lin說:“獨立LBS發展前景并不明朗,必須與大網站合作。”
不過獨立LBS服務廠商并不這么認為。開開CEO穆榮表示,“LBS應用簽到解決了L(位置),但重點是在S(服務), 只要提供了滿足用戶需求的服務內容,未來1-3年,擁有位置數據、線下渠道及運營能力的獨立LBS還會有更好的發展”。
平臺布局:
大佬復制PC成功欲望強烈
事實上,如果移動互聯網產業只是移動IM、LBS、移動瀏覽器、移動電商等單個產品或渠道的秀場,實在有悖雷軍關于“移動互聯網市場規模十倍于互聯網”的預判。對于騰訊、百度、阿里巴巴(微博)這樣的互聯網大佬而言,在移動互聯網繼續扮演大佬看起來無可辯駁,至少欲望強烈,他們覬覦的可不單單是某一個產品,而是“生態鏈”。
所以,大佬們的布局著實后臺化和平臺化。要從創業教父李開復起,去年李開復交出數份創新工場答卷,最推崇的當屬移動操作系統點心OS。李開復對此寄予厚望,目前該項目已經獲得千萬美元融資獨立發展。作為投資者和孵化者,李開復只是開啟了互聯網大佬熱衷該項目的序幕。
接下來是雷軍,在米聊以及小米缸等一系列移動分享軟件之后,小米科技最重要的軟件平臺MIUI浮出水面,并迅速俘獲發燒友級別的刷機愛好者以及行業關注。與點心OS相同的是均基于Android的深度優化,不同的是,點心OS與夏普等廠商合作,而MIUI提供各版本Android手機刷機,并惟一特供自有品牌小米手機。
然后是阿里云、百度·易和騰訊QQ-Service。與阿里云高調宣布自主研發操作系統不同,百度和騰訊只愿意將之稱為“移動終端平臺”或者“移動整合方案”。這三者也均是與第三方硬件廠商合作,從天語到戴爾(微博)到華為(微博),磨刀霍霍。
值得一提的是,用戶使用不同操作系統,可能界面布局、應用感受不同,但基本上會被帶入大佬自己喜愛的境界:手機上網從我開始。記者粗略統計,上述各操作系統均基本內置自有瀏覽器、自有音樂軟件、自有輸入法等互聯網基礎性應用。
盡管有業內人士認為,移動操作系統的布局是涉及軟硬件整個產業鏈的事情,互聯網大佬有好高騖遠之嫌。但換句話講,中國互聯網企業能夠插手這項業務的也只有這些大佬,“神經敏感總比無動于衷好得多,手機、平板的用戶入口尚未定型,互聯網時代的成功者都希望把掌控力延續到移動互聯網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