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午夜激情影院,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夜夜嗨,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華為“云”前世今生:信息全球化下的“蛋”

2011-11-22 13:45:36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作者:

  一切都從上一個十年說起。

剛剛分享到國際化成功喜悅的華為,興奮之情還未消褪,就又來到一個歷史與未來交匯、充滿迷思的十字路口。

這是因為:首先,已然占據了全球70%人口、50億用戶的運營商,他們當前的痛苦是顯而易見的,以中國市場為例,截止到今年9月,中國手機用戶已經達到 9億多,逼近飽和的邊緣,固網用戶也正在快速流失,2003年前后發展起來的上億小靈通用戶幾乎流失殆盡,固話收入增長接近為零。與此同時,雖然3G用戶呈現快速增長趨勢,但是增量不增收,多年高速高利潤增長的中國移動今年第三季度收入同比僅增長3.69%,環比下降10.8%,“大象”的腳步開始慢了下來。

正如華為常務副總裁徐直軍最近一次接受本報采訪時所說,過去十年中,華為為中國移動實施和上馬了大量數據業務,神州行、動感地帶、139郵箱、短信、彩鈴,但是最終“短信是萎縮的,彩鈴也是萎縮的,動感地帶還是萎縮的”。究其原因是“電信運營商搞不過互聯網運營商”。

“如果中移動能夠搞得過騰訊,就沒有他們互聯網公司的份了,也會幫助我們發展得很好了。”他認為,電信業發展的瓶頸在于,電信企業沒有在過去十年的用戶高速增長期及時轉型,在面對消費者應用層面,缺乏機制和服務的創新。

從2G到3G,再到已箭在弦上的4G/LTE,把信息高速公路越修越寬的電信業巨子們將何去何從?

這樣的追問不僅困擾著正在被“管道化”的全球運營商,也是即將問鼎全球電信設備老大的華為的巨大困惑:圍繞著運營商而生的電信設備業,正在面臨行業性的觸底。以全球一年約12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計,華為今年將達到300億美元,占1/4強,其余加上仍在成長中的中興,以及愛立信、諾西、阿朗的瓜分,電信市場將面臨無“羹”可分的困境。

華為“云”前世今生:信息全球化下的“蛋”

2010年9月16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稱,對從中國進口的數據卡產品(又稱無線網卡)發起反補貼調查;2011年2月,華為公告,同樣因為安全原因“已經決定接受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要求,撤回收購美國公司3Leaf部分資產的申請”;2011年初,美國市場再給華為潑下一盆冷水,競爭美國運營商 Spring項目標再次因為“安全”等政治原因被拒之門外,此前,華為已經被以同樣的理由受拒于美國Verizon、AT&T。

這些華為近來密集遭遇的、看似有違WTO精神的非關貿壁壘,只不過是華為在電信業領域繼續“全球化”止步的一個縮影。事實上,除了懷有頑固政治偏見的北美市場,華為與全球幾乎所有頂級運營商都已經展開了合作。過去十年,華為通過淘汰競爭對手迅速完成了全球化的圈地擴張,下一步,地理意義上的全球化必將讓位于更深的全球化維度基于網絡和信息全球化的業務轉型、服務轉型。

“云”中之路

在“云”中找路,本身就云里霧里。

重新回看信息行業10年歷史,從中看到其發展的動力之源:以互聯網的發展為契機,人們對信息的分享、應用,從傳統語音拓展到更為廣泛的數據應用的普及,這中間的兩大要素缺一不可:第一,硬件條件的改善,無論固網的MODEM撥號上網到ADSL,再到FTTX光纖上網,還是移動的從2G的GPRS、 EDGE再到3G的WCDMA、TD-CDMAA、CDMA2000EVDO,及至4G/LTE,信息高速公路越修越寬,可以承載的網絡應用越來越多;第二,網絡應用的普及和深化,網頁瀏覽、電子商務、網絡游戲、移動IM、電子支付等等

十年過去了,當蘋果把收費站架到了運營商費了十年之功修起的信息高速公路上時,當中國的三大運營商蜂擁而至爭搶與iPhone的合作時,運營商、設備商、互聯網公司之間的力量格局正在發生微妙的位移運營商被動地急急轉身,從封閉走向開放,打造基于電信與互聯網融合為目標的更為開放的移動互聯網平臺,以保住自己在“云”時代的話語權。

那么,設備商出身的華為,她的“云”中之路又通往何方?

對這個問題的回復,必須追問到問題的最本源在“云”的時代,用戶的根本需求是什么?

讓歷史告訴未來人類從信息技術的革命和進步中獲得了什么?20年前,一臺電話的初裝費高達5000元人民幣,人們為此還要排上一個甚至幾個月的隊,如今若不是ADSL的捆綁,或許更多用戶已經放棄固話業務;15年前大部分人還不知道互聯網,中國的互聯網骨灰級網民丁磊還在通過MODEM撥號上網瀏覽雅虎,現在中國的網民已經突破4個億;10年前手機還只是滿足通話的簡單需求,短信業務剛剛起步,現在手機、PAD等智能易攜帶終端正在大量替代PC的功能,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無線互聯”生活。

從固話到移動通信,從撥號上網到移動寬帶,它遵循的發展路徑是,用越來越低廉的成本享受越來越豐富、越來越便捷的信息應用。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必將越來越抽離出對于技術、硬件、標準、制式本身的關注,例如背后的計算、存儲、軟件等等。

其實,以PC為核心代表的IT業在這三十年中的蛻變,實質就是一個讓所有所謂的“技術”去中心化的一個過程。

從IBM把大型機小型化開始,到康柏、戴爾主導的兼容機出現,再到惠普、索尼、三星們倡導的消費型筆記本在全球市場的成功,及至曇花一現的上網本,最后是iPad為代表的平板電腦的橫空出世,這些從產品形態看經歷的是一個越來越小型化、越來越易用、越來越去精英化,并被普羅大眾所接受、使用的過程。

及至iPad時代,它已經沒有硬盤,沒有Office等令“技術盲”們頭痛的軟件,它有的只是一個虛擬的App store,當你在里邊選取你喜好的應用時,它的整個體驗過程,與你在真實世界里消費沃爾瑪無異。

這就是“云”時代對一個普通人的意義本質計算、技術本身將最終被淡化、忽略掉,取而代之的是消費和體驗的過程。

徐直軍說,IT消費的未來形態應該是,使用者不必關心手機或PAD到底“有多少個G”;電視機也不必總是因為軟件或者電子部件壞了而把整個電視機(連帶實際壽命很長、成本很高的屏)都換掉;辦公室里不再出現電腦主機,甚至于不再出現PC,而只需按員工數配一個個很薄和PAD終端;企業也不必再購置服務器,更不必建耗資巨大的數據中心了所有的軟件獲得、運算、存儲和信息交互都可以交給提供“云”服務的供應商。

這就是華為要探討的“云”的價值。去年華為已經在自己的上海分公司實現了“無PC”辦公,預計至2012年底,華為公司內部12萬員工將全線實現“無PC”化這個巨大的“實驗”,未來將成為產品,由華為向企業用戶提供。

“軟實力”再造

沿著這個“IT進化論”,電信設備商華為在下一個十年的機遇、挑戰和使命是什么?

華為常務副總裁徐直軍說,華為2008年為“云計算”立項,兩年之后方才在云山霧罩中走出來,明確了華為在“云”中要走的路、要做的事。

就像上一個十年,華為致力于讓更多的人以更實惠的價格享受到了越來越便捷的移動通信帶來的樂趣一樣,華為的下一個十年,其使命是“要讓全世界的人能夠像用電一樣享受信息服務”。

它的支撐點有三:第一,為各種基于“云”的應用搭建龐大的數據中心,包括機房基礎設施、整個計算服務器、存儲、網絡安全等等;第二,復制一個亞馬遜,提供解決方案,讓中小企業“去數據中心化”、“去服務器化”,“讓企業寬帶一連上,就可以直接到華為的數據中心里,要什么能力,就可以獲得什么能力”;第三,一個類蘋果Icloud、為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終端建立的“云平臺”Cloud+,一個在“云”端集結了各種應用的Store。

2011年,是華為名副其實的轉型之年,這一年初,華為打破了其過往業務部門按電信業產品諸如固網、無線來劃分的序列,將公司按客戶群劃分重組為三大事業部管道(運營商)、企業網、終端,從而確定了自己從面向運營商的賣硬件的設備商,轉型為ICT服務提供商的發展路徑。

無可否認,新增加的面向企業和終端消費者的兩大路線是一條充滿誘惑的道路,與傳統電業設備一年全球1200億美元相比,終端是年均上萬億美元的市場,而企業市場僅存儲和服務器,也將有上千億美元的規模。

但是僅僅把華為未來的增量定義在更多“硬件”的銷售從過去賣交換機,到將來賣服務器、路由器,賣手機、PAD遠遠不足以解釋華為的轉型。

華為過去十年的全球擴張,是從阿爾卡特、西門子、北電手中通過更有競爭力的價格、服務蠶食其客戶和銷售來獲得。未來十年,同樣的路徑仍然還可以“局部” 復制到從惠普、諾基亞等傳統廠商既有市場的分羹上。但是,這有違“云”時代的原則它是面對消費者,消滅服務器、消滅PC的過程,計算、技術本身將最終被淡化、忽略掉,取而代之的是置于首位的消費體驗。

這可能是華為的機會,當IBM、惠普們還在糾結于賣“云”服務還是賣更多的服務器時,在服務器等市場上無“存量”的華為,反而可以輕松上路;這可能也是華為的挑戰,“賣服務”不見得比“賣設備”更容易,尤其是對華為這樣一家傳統以生產和銷售設備起家的企業來說,轉型對其未來“軟”實力的再造,包括服務理念、品牌意識的重塑,道阻且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信阳市| 麦盖提县| 石渠县| 沙湾县| 荔波县| 若羌县| 莎车县| 芷江| 克东县| 汝阳县| 古蔺县| 南乐县| 侯马市| 偏关县| 南康市| 荆门市| 岳阳市| 沙河市| 溧水县| 红原县| 抚顺县| 荆州市| 朝阳县| 安义县| 林西县| 稻城县| 木兰县| 保靖县| 衢州市| 乐业县| 清河县| 天长市| 东丽区| 惠州市| 新宾| 新沂市| 孝感市| 准格尔旗| 大埔区| 陆良县| 胶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