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來,新浪微博明顯加快了產品升級和新功能上線的步伐。此外,新浪微博的大部分產品更新均展現出新的貨幣化潛力和能力。“三欄版”的新版新浪微博已經具備了一個完整的社交平臺面貌。新版微博不僅對用戶體驗進行了一定完善,加入音樂、相冊、投票、同城活動等多項致力于增加用戶粘性的功能,更早之前,游戲平臺(“微游戲”)和支付系統(“微支付”及“微幣”)也已上線并嵌入到新版微博當中。
企業版微博將會是新浪微博貨幣化的一個重要載體,現在它只是一個“plus”、不是“must”。只要微博這個平臺不發生太大變化,企業版變成 “must”則將會是一個可預見的趨勢。假如所有企業都需要一個微博:不僅作為宣傳窗口,而是作為企業的主頁(Facebook的例子已經表明,某些公司的FB主頁已流量超過了公司官網),企業版微博則至少可通過CPC、CPS、訂制和數據服務等方法實現貨幣化(詳細)。
截至目前,新浪微博的貨幣化步伐并不明顯,但這與其是否具備足夠的貨幣化能力本身沒有必然聯系。最終對新浪微博貨幣化產生深刻影響的,是其如何平衡用戶需求和貨幣化需求,以及基于這方面考慮后對產品的把握。當新浪微博正式進入貨幣化階段時,這方面的影響將越來越重要。Facebook和Google 的創始人都對廣告極其反感,但現在這兩家公司都靠廣告獲得了巨大的收入,前提是他們的廣告系統經過精心設計以及與用戶體驗平衡后的改良。
作為一款互聯網產品的本身,新浪微博經常受到的一個批評是:技術不夠好。理論上說,假如產品思路清晰、定位準確,技術問題只是個時間和金錢問題。不過,現實情況是,新浪的基因是媒體公司,其對手騰訊則是一個工程師文化濃重的公司,后者對優秀的技術和產品人員明顯更有吸引力,這也是新浪微博在招納人才時遇到的實際問題。
對新浪來說,技術問題到底是不是一個核心問題,完全取決新浪希望在現有技術基礎上實現什么——無論新浪微博想做成Twitter還是 Facebook,都得依靠一行一行的代碼來慢慢實現,現在的問題是它的定位在哪里。假如新浪微博下定了決心要走社交平臺的路線,那它無可避免須轉型成一家技術驅動型的公司,那么,它現在的挑戰就在于,新浪公司內部是不是已經達成了這種共識?它是否能順利實現這個轉型?很明顯,這已經不僅是時間和金錢的問題了。
三、管理層
從公開報道來看,以CEO曹國偉(他被普遍看做新浪微博真正的掌舵手)為代表的新浪高管對新浪微博的未來規劃思路清晰。在控制微博的貨幣化時機上,新浪管理層表現出了難得的耐心和敏銳。從新浪的公司發展歷程上看,其管理層有過一些不那么讓投資者放心的過去。目前掌舵高管團隊是新浪公司有史以來最穩定的團隊,尤其在推動新浪微博的發展上,這個高管團隊表現得堅定而一致。
從能力上看,新浪管理團隊也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組合。CEO曹國偉、COO杜紅和總編輯陳彤在運營、政府關系、商業觸覺和資本運作能力上各有長處,從門戶網站發展的過程中看,這也是一個強勢、擅于內控的團隊。此外,現任管理團隊對于未來可能出現的“新浪微博公司”,有高度一致的利益訴求,這也促使他們協同推動新浪微博的長遠發展。
新浪管理層可能面臨兩個挑戰。短期來看,管理層面臨著如何管理投資者對新浪微博的極高預期,這對如何繼續有效把握新浪微博貨幣化節奏產生一定影響,意味著對投資者的期望值管理將越來越重要。長遠來看,在確保微博于執行層面按照預先設定的路線發展,新浪管理層也將面臨內控方面的考驗。
四、監管
監管風險最為外國投資者關心。9月至10月,新浪股價的系列波動幾乎每次都與有關微博前景的傳聞有關。事實上,監管風險只是考察新浪微博前景最后一個層次的問題。盡管監管環境以及傳聞中的“微博牌照”是一個未知數,但以往的經驗表明,在這方面,新浪當之無愧是最為經驗豐富的主流中國互聯網公司。而大部分時候,新浪公司的政府公關能力也被證明經得住考驗。
騰訊貨幣化,新浪貨幣化

最后,談及新浪微博貨幣化時,一個有意思的角度是回顧騰訊的貨幣化過程。二者的貨幣化路徑很不一樣,面臨的挑戰也不太相同。
從上圖可以看出,騰訊現在基本上是一家游戲公司,依托IM和QQ空間的互聯網增值是其第二大業務支柱。從盈利模式上看,2000年前后的騰訊,還是一家和新浪差不多的互聯網公司:騰訊做即時通訊、新浪做“資訊超市”,但都依賴SP業務和廣告掙錢,只是在份額上有所差別。
后來,新浪和騰訊則向不同的縱深發展。前者靠“QQ秀”這個game-changer打開了國內互聯網增值服務市場,后者則發展成一個強大的媒體公司,做了雅虎在美國沒做成的事;前者的強項在于C類客戶,后者的強項在B類客戶,但現在又都在向對方的范圍擴張。
可以看出,從C類到B類客戶過渡的騰訊,其貨幣化過程相對平滑:從SP增值、客戶端廣告到互聯網增值(QQ秀、QQ空間),之后推出網游、再到現在探索做B2C電商。新浪歷來擅長服務B類客戶,現在要轉向服務C類客戶需要一個過程,其貨幣化過程是從廣告到SP增值、再到互聯網增值的過程。
某個程度上說,新浪微博很像一款“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產品:在國內外,騰訊、Facebook用營收證明了許多貨幣化形式——廣告(展示、互動、長尾)、社交游戲、訂制增值服務——的可行性。表面上看,新浪微博要做的只是借鑒和試錯。可是,作為一個兩年內迅速聚攏2億用戶的社交平臺,新浪至少比騰訊需要額外考慮兩個方面:
一是微博用戶能在多長時間里容忍微博作為一個“新產品”的不斷試錯(除了上述提及的系列產品升級以外,新浪微博一直在平臺上嘗試各種創新,例如“Q 版微博”和上線不就下線的團購平臺),騰訊一直將朋友網作為QQ空間的“實驗場”,但新浪微博只有一個;二是新浪微博怎么用這些成熟的貨幣化手段,如果說騰訊的貨幣化過程是自然疊加,新浪微博要做的很可能是做減法(當然,創新除外)。
估值?


以Facebook的估值作為參考,我們對當前新浪微博的估值是19.7億美元。
按最近一輪風險投資估算,Facebook的估值約為700億美元。由于Facebook未公布其營收、利潤具體數據,新浪微博也尚未實現盈利,以用戶數量作粗略估值比較合適。通過Alexa.com統計的最近3個月數據可見,Facebook和新浪微博的用戶是相似的。
根據官方數據,Facebook有超過8億用戶,以此計算,即每個Facebook用戶價值約87.5美元。截至2011年三季度,新浪微博已有超過2億用戶,比照Facebook的用戶價值、并比照國內電子商務企業獲取有效客戶的成本,我們將新浪微博的用戶價值定為87.5元人民幣。
新浪微博用戶實際已超過2億、人數還在增加,但當前尚未開始貨幣化,我們將上述用戶價值乘以60%,即新浪微博估值為87.5元人民幣*2 億*60%=105億人民幣;考慮到新浪微博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同時處于快速增長中,我們再給予其20%溢價,最終得到126億人民幣、即約19.7億美元的估值。

